

姜南,汉族,吉林长春人。1997至2008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业。2008至2010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博士后。2010至2016年为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梵文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6年10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古汉语研究,学术专长是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出版两部专著《基于梵汉对勘的<法华经>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和《梵汉对勘与中古译经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5年)。第一部专著获“首届中国语言学会罗常培语言学奖”二等奖及“纪念李方桂先生中国语言学研究学会2012-13年度学术论著特优奖”。第二部专著2025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14项“冷门绝学研究重大成果”。合著《梵语佛经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入选201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10项重大人文基础研究成果。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语言研究》等语言学顶级及核心刊物上发表数十篇高质量原创性论文,两次入围国际中国语言学会“青年学者奖”。
成果列表:
(一) 专著
《基于梵汉对勘的<法华经>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
《梵汉对勘与中古译经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5年。
(二) 论文
《汉译佛经增译的话题转移标记》,《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
《汉译佛经音节衬字辩说》,《语言研究》2008年第4期。
《佛经翻译中格范畴的系统对应》,《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2辑,2009年。
《汉译佛经“S,N是”句非系词判断句》,《中国语文》2010年第1期。
《佛经汉译中呼格的凸显与转移》,《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0辑,2010年。
《汉译佛经中标记分明的时体表达式》,《语言学研究》第10辑,2011年。
《汉译佛经等比标记“如……等/许”探源》,《语言研究》2012年第1期。
《<法华经·信解品>梵汉对勘》,收于《汉译佛典语法研究论集》,2013年。
《汉译佛经“梵志”是梵汉合璧词吗?》,《中国语文》2014年第5期。
《汉译佛经篇章衔接策略举隅》,收于《东方学刊2014》,河南大学出版社。
《<法华经·譬喻品>翻译与解析》,收于《梵语佛经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早期大乘佛典书面流传举证》,《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2015年。
《汉梵佛典双语标注语料库的构建》,《中国语言学报》第25卷,2015年。
《汉语比较句的混同发展与分立定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5期。
《“将无”重考》,《中国语文》2017年第6期。
《汉译佛经中“为”的系词用法与语义复制》,《中国语文》2018年第2期。
《佛经翻译中语义复制的双向驱动机制》,《历史语言学》第12辑,2018年。
《“见”字新解——从“见笑方家”到“慈父见背”“人见断绝”》,《历史语言学研究》第13辑,2019年。
《再谈指示代词“那”的来源——来自汉译佛经的证据》,《古汉语研究》2020年第2期。
《古汉语“所”字结构的转型发展》,《历史语言学研究》第15辑,2021年。
《从指称到陈述--试探古汉语“者”字结构的消亡》《当代语言学》2022年第4期。
《疑问句与副词“颇”的语义分化》《汉语史学报》第27辑,2022年。
《从“(我)闻如是”到“如是我闻”》《历史语言学研究》第17辑,2022年。
《从情态动词到饰句副词--“敢”之“凡”义探源》《汉语学报》2023年第1期。
《古汉语多义连词“然”及其复音化》《文献语言学》第18辑,2024年。
《古汉语“使”的小句整合功能》,《中国语文》2025年第2期。
科研项目: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基于梵汉对勘的中古译经语法研究” (18YBB306), 2022年结项。
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梵、汉、回鹘等多语言视角下的中古北方汉语演变研究”(2024)
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汉语史的话语标记词库建设和研究 ”(24&ZD250 )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功能-类型学取向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14ZDB098)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佛典语言的中国化”(20&ZD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