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华,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学专业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当代语言学》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IACL)执行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语言文字学科编委及分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John Benjamins出版社)编委、Asi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John Benjamins出版社)编委;曾先后担任山东大学文学院、南开大学外语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兼职教授。
研究领域涉及理论语言学、句法学、语义学、儿童语言获得与认知发展、心理语言学、跨语言比较句法、现代汉语形式句法、上古汉语形式句法等。近二十年来致力于显著性和局部性(Prominence and Locality)语法理论、儿童语言获得双向生长模式(The Bidirectional Growth Model of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和新描写主义(New Descriptivism)思想与方法的建设和发展。论文刊于Linguistics、The Linguistic Review、Journal of Pragmatics、Lingua、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等SSCI、A&HCI期刊以及《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外国语》《现代外语》《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研究》《语言科学》等权威或核心期刊。
论文《论元的分布与选择——语法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中国语文》2010年第1期)获第九届(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最近出版的英文著作有:Prominence and Locality in Grammar: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Wh-Questions and Reflexives(2019年,英国Routledge出版社)、Interfaces in Grammar (Hu Jianhua & Pan Haihua, eds.,2019年,荷兰John Benjamins出版社);最近发表的主要论文有《〈秦风•无衣〉篇诗句的句法语义及其他——对一种以并联法为重要造句手段的动词型语言的个案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1年第6期)、《“因不失其亲”的句法及其他——从句法语义分析到语用推理》(《中国语文》2020年第1期)、《什么是新描写主义》(《当代语言学》2018年第4期)、《“他的老师当得好”与论元的选择——语法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世界汉语教学》2016年第4期)。
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出版两套丛书:(1)《中国语言学书院•语言学研究与探索文库》;(2)《中国语言学书院•海外博士论文文库》;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主编出版《国际语言学前沿丛书》。
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规划项目《西方语言理论和汉语研究的结合与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论元选择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量化辖域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中国社科院重点项目《论元结构与现代汉语形式句法研究》、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汉语儿童语法获得与认知发展:跟踪调查与横向实验研究》以及中国社科院-匈牙利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论元结构与事件结构研究》(与Marcel den Dikken教授联合主持)、《自然语言信息结构的接口研究》(与Huba Bartos教授联合主持)。目前与顾曰国教授联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心理语言学——语言的获得与发展”特殊学科的研究。
指导的博士生葛成章获中国社科院大学2021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彭鹭鹭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朱佳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2015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等奖,杨萌萌于2018年获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青年学者奖”(Young Scholar Award,简称 Y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