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剑芬先生近照
曹剑芬,女,中共党员,1938年出生于原江苏省常熟县(今属张家港市)。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为语言学和现代语音学,先后从事方言调查、词典编撰和实验语音学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在言语工程和语言教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IBM中国研究中心语音部顾问等职。兼任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声学分会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简历
1959-1964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64年8月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二组(今方言研究室)工作。
1964-1974年先后赴山东海阳县参加“四清”和“劳动实习”、赴江西丰城县参加“四清”、在京参加文化大革命和下放河南息县“五七干校”直至1974年回京。
1975-1976年借调到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参加《现代汉语词典》修订,1977年调到语言研究所三组(今语音研究室)工作。
1982-1987年任语音研究室副主任。
1987年8月-1989年3月在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进修和访问研究。
1989年4月回到语音研究室,直至1998年9月退休。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项目
在职期间,主持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普通话音节间音联特性研究》,并参加了国家社科“七五”重点项目《语音合成和识别的基础理论研究》、国家社科“九五”重点项目《连续话语中的语音变化现象》、国家高科技863项目《普通话两音节间声学过渡音模式及其合成》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知觉表征的韵律短语切分》等多个重大集体基金项目的科研工作。退休之后,先后承担了《节奏层次与话语结构》、《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自动预测》、《汉语语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以及《汉语声母与声调演变发展的语音学考察》等十多个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项目,继续从事言语韵律结构和语音变化的研究,并特别加强了对自然话语语音变化机制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对汉语历时音变的现代语音学分析和探索。
主要学术成果
独著、合著或合编专书十一部,其中主要有:
《言语链-说与听的科学》(译著,与任宏谟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现代语音基础知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普通话单音节语图册》 (与吴宗济等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
《现代语音研究与探索》,商务印书馆,2007年。
《语言的韵律与语音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语言学百题》(与王希杰等合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年版、1991年版。
《语言文字学常用辞典》(与蔡富有等合编),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主要有:
(1)“北京话复合元音的实验研究”(中国语文1984年6期)。
(2)“普通话轻声音节的声学特性”(《应用声学》1986年 4期。英文On neutral-tone Syllables in Mandarin Chinese,Canadian Acoustics, No.3, 1992)。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9-1991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3)“论清浊与带音不带音的关系”(《中国语文》1987年2期)。
(4)“吴语发声型考察”(英文An exploration of phonation types in Wu dialects of Chinese. Journal of Phonetics, Vol. 20, No.1:77-92, 1992.该文发表以后,被吸收为教材或重要参考资料,并先后被收入The Sounds of World’s Languages(edited by Peter Ladefoged - Language Arts & Disciplines – 1995),The Structure of Tone(editedby Zhiming Bao - Language Arts & Disciplines - 1999),The handbook of Phonetic Sciences(edited by William J Hardcastle, John Laver - Language Arts & Disciplines - 1999)以及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edited by Granm Thurgood, Randy Lapolla - History - 2003)等书籍。中文版本收入《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方志出版社,北京,2007年)。该文首次引入发声方式分析,揭示了吴语古全浊声母“清音浊流”的语音实质,在现代语音学界和方言音韵学界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5)“普通话二合元音韵母/ao/与/ou/的时频协变对比分析”(《应用声学》1994年2期),获1999年世界华人优秀重大学术成果奖。该文被‘国际经济评价(香港)中心、香港文汇报社、世界华人重大科技与学术成果评委会’审定为世界华人优秀重大学术成果,并在1999年9月第五期《世界华人优秀重大学术成果公报》上刊登。
(6)“普通话节奏的声学语音学特性”,(《现代语音学论文集--第四届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金城出版社,北京,1999年)。
(7)Rhythm of spoken Chinese: linguistic and paralinguistic evidence(Proc.of ICSLP’2000),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99-200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
(8)“从协同发音看语音的结合与变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000-2001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
(9)“汉语普通话音节时长的动态模式”(英文The durational patterns of syllables in Standard Chinese, The Proceedings of 12th ICPhS, France,1991)。
(10)“对比重音和词重音对语句时长分布的影响”(英文The effects of contrastive accent and lexical stress upon temporal distribution in a sentence), The proceedings of ICSLP’1994, Yokohama, Japan, 1994)。
(11)“汉语普通话语句时长分布的基本格局”(《中国语言学报》第7期,1995年)。
(12)“从协同发音看语音的结合与变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年)“从语音合成看汉语的重音结构”(《吕叔湘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
(13)“汉语口语的节奏”(英文Rhythm of spoken Chinese: linguistic and paralinguistic evidence,在第六届国际言语处理学术会议上的报告,北京,2000年;全文刊载于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o. 17, 200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14)“汉语韵律切分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线索”(《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
(15)“汉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
(16)“基于语法信息的汉语韵律结构预测”(《中文信息学报》2003年第17卷第3期)。
(17)“语速特征及其变化”(《第6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天津,2003年;全文刊载于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从》第17辑)。
(18)“汉语口语的语调结构——共性与特性”(英文,Intonation structure of spoken Chinese: Univers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语音学与言语处理前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年)。
(19)“音段延长的不同类型及其韵律价值”(《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0)“发音增强与减缩—语言学动因及语音学机理”(《中国语音学报》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项目2007-2008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1)“语音学知识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与李爱军、胡方、张利刚合作,《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8卷)。
(22)“语音的变化——生成机制和交际意义”(《语音学语言与处理前沿—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23)“语音处理上如何逐渐减少对具体语料的依赖?”(《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49卷,S1期)。
(24)“语音怎样变化以适应高效交际?”(英文How do Speech Sounds Vary and Serve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现代语音学前沿文集—庆祝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10年)。
(25)“韵律结构与语音的变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26)“吴语声母与声调古今演变的语音学解释”(英文,Phonetic Explanation for Initial and Tonal Evolution in Wu dialects of Chinese), 《第17届国际语音科学会议论文集》(Proc. of ICPhS’2011, August 17-21,2011, Hong Kong)。
(27)“汉语古今声母与声调演变关系一瞥”(《历史语言学研究》第5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
(28)“汉语低音区声调的音高凸显方式与声调类型学”(英文,Pitch Prominence and Tonal Typology for Low Register Tone in Mandarin. Proc. of Tal2012, May26-19, 2012,Nanjing, China)。
(29)“赵元任语调思想探微”(《中国语音学报》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30)“浅谈古全浊声母清化的语音基础及历史层次”(《历史语言学研究》第9辑,商务印书馆,2015年)。
曹剑芬先生的主要学术经历
1964-1987年间,主要从事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实验研究,并负责为《普通话音节规则合成系统》提供声学参数和规则以及部分合成语音的调试工作;同时,从事汉语吴方言古浊声母的实验研究,探讨古今声母“清浊对立”的语音实质。
在实验室,前排左起:杨力立、周殿福、吴宗济;后排左起:孙国华、曹剑芬
在实验室唯一的微机上探讨语音的分析与合成,前排左起:曹剑芬、祖漪清;后排左起:陈肖霞、李爱军
1987年8月-1989年3月,公派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语言学系语音实验室进修、并从事访问研究,师从国际著名语音学家Peter Ladefoged 教授,重点考察汉语吴方言浊声母的发声类型,发表“吴语发声类型考察”(英文,与Ian Maddieson合作,首刊于UCLA Working Papers of Phonetics No. 1989)。
在UCLA实验室
访美归国前告别实验室师友,右起:Ladefoged、曹剑芬、Maddierson、Hess
1991年6-7月,作为交换学者访问澳大利亚,先后在悉尼大学、拉特洛勃大学、莫纳西大学、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以及澳大利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国防科学院进行学术交流。1992-2003年间,曾先后赴加拿大、日本、捷克、法国、德国和香港等地参加ICSLP, ICPhS,Speech Prosody以及Tal 等国际言语科学学术会议的学术交流。
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讲学
在ICSLP’92招待会上
在拉特洛勃大学参加国际中国语言研究学术会议,并做关于汉语轻声研究报告
1994年在日本横滨参加ICSLP'94会议。从左到右为吴宗济、曹剑芬、藤崎博也及夫人、Gunner Fant 和 Anita
在ICSLP'94会议上
在法国参加‘2006
在德国参加Speech Prosody'2006
香港2013国际中国境内语言和方言语音学学术会议
在香港中文大学《古全浊声母今读及历史层次研讨会》上
1989-1998年间,主要从事计算机语音合成和自动识别涉及的语音学问题研究,包括汉语节奏、重音和语调等韵律结构的分析与探索,配合当时言语工程界急需解决的合成语音自然度等需要,提供韵律切分、重音分布以及声调与语调关系等等的声学语音学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
1998年以来,主要从事语言的韵律与语音变化规律的研究,包括语音共时变化及其生成机制的研究、语音历时音变的促发因素及历史层次的现代语音学分析和探索。
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当客座研究员
在新疆大学讲学
在NCMMSC'2007
在PCC'2008主持颁奖
在第七届国际吴语研讨会上
Tal'2012上的茶歇交流
Speech Prosody'2012 Poster
第一届韵律研究国际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