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修辞学研究综述(二)

作者:祝克懿 等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10-07
字号:

 

三、修辞专题研究

  (一)本体研究

  1、修辞传统

  学界关于“修辞传统”论题的研讨,仅以第十二届望道修辞学论坛主要议题“《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的主旨报告为代表。胡壮麟在“中国功能语言学的先行者——庆贺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出版90周年”的报告中指出: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就已运用功能主义的观点讨论诸多研究专题,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陈望道先生是中国功能语言学的先行者。霍四通题为《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创造是最好的纪念——重读〈修辞学发凡〉第一篇,纪念〈修辞学发凡〉出版90周年》的报告紧扣继往开来之主旨,重读《修辞学发凡》第一篇“引言”,结合实际,重新思考修辞学未来的发展。祝克懿的报告《20世纪以来汉语修辞的历时建构与演变路径》贯穿了1900-2020年修辞学学科的发展史,突出了《修辞学发凡》作为现代修辞学的理论核心对修辞学发展的引领作用。

  此外,杨光荣《论“修辞创造”的路线问题》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 也讨论了修辞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该文认为修辞学尤其“分析修辞学”,是引领语法与逻辑的一门学科。修辞融修辞行为、语法行为与逻辑行为于一体,而分析修辞学或形式修辞学的提出,可以卓有成效地提高“修辞学的学科精度”,有助于把我国的修辞学学科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门学科,有助于在世界修辞学界建构中国修辞学话语体系。

  西方修辞学的理论研究既有丰厚的传统理论内涵,又紧随时代发展的脉搏。2021年,西方修辞学传统理论研究的成果或通过影印、译介和理论方法的借鉴等途径引入国内,或紧扣当代中国发展主题,共建西方修辞学理论与当代中国修辞话语的结构语义类型。其修辞传统的论著主要为三种类型:①解读经典;②理论语言学史的书写;③研究方法论的总结提升。

  ①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作为西方最早的系统阐释修辞学原理的典籍,奠定了西方修辞学的传统。历史上注疏者众,解读版本殊多。[英]爱德华·梅雷迪斯·科普、 [英]约翰·埃德温·桑兹的《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笺注》是其中的经典校注之一,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文献价值。该书的英文原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77年出版,2021年3月由上海三联书店以影印本的形式再版。原著目录包括“原文和笺注”“附录”两部分;内容“主要包含希腊文字,以及对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理解的评论,包括其定义和分类,情感和逻辑的作用,以及风格和其他修辞技巧的相关性”。该书将亚里士多德的书名(中世纪抄本的标题)译为《修辞术》(RHETORIC OF ARISTOTLE),是因为学界通常就有“修辞术”与“修辞学”两种译法:如中译本颜一译为“修辞术”[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 ];罗念生译为《修辞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10月)。罗念生在“译后记”中注解到:“本书译文根据洛布(loeb)古典丛书中弗里兹(John Henry Freese)校勘的《亚里斯多德的〈修辞术〉》(Aristotle: The ‘Art’ of Rhetoric, 1947 )译出。”学界现在普遍接受“修辞学”的译名。

  ② 李克翻译的《当代西方修辞学之管窥:30周年纪念版》(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30th Anniversiry Edition)[ [美]索尼娅·K.福斯( Sonja K.Foss)、[美]凯伦· A.福斯(Karen A. Foss)、[美]罗伯特·特拉普(Robert Trapp),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 ] 。原著于2014年由美国韦夫兰出版社(Waveland Press)出版,是一本在西方修辞学史上颇有影响力的当代修辞学理论史著作。该书主要以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当代修辞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十一位代表性修辞学家的研究作为解读线索,介绍当代西方修辞学领域的著名学者的思想,“按照这些理论家所提出的修辞学理论的广度依次梳理和评价他们的贡献”,实现其“让读者了解当代修辞学中各种观点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价值。该书“每章都有该章所述学者完整的著作目录,是了解这些学者主要著作和思想的优秀入门读物。书中精心挑选的批评性评论将所提学者的观点放置于更加广阔的修辞学背景中,有利于读者在理解宏观修辞背景的前提下对书中所展现思想有更深层次的把握”。

  ③[英]诺曼·费尔克劳(Norman 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社会科学研究的文本分析方法》(Analysing Discourse Testual Analsis For Social Research)2003年由Taylor & Francis 出版集团旗下的Routledge出版公司出版。2021年4月由赵芃翻译为中文,商务印书馆将其作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之一出版。

  《话语分析:社会科学研究的文本分析方法》是一本集理论阐释与分析方法为一体的学术著作,侧重于介绍“文本导向的话语分析”(诺曼·费尔克劳,4月)。该书致力于发现话语批评维度符号实践的权力关系及深层的意识形态话语,而且从语体(genre)、话语(discourse)和风格(style)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基于文本修辞话语的方法论和分析路径。该书从意义角度设置了文本分析要点,主要类型为:行动、再现、认同,包括“语体、话语和风格”“语体链和文本链”“互语性分析”诸方面。作者认为话语在社会实践中主要由 “语体(行为方式)”“话语(再现方式)”“风格(存在方式)”这三种方式体现。从修辞话语分析出发,这些维度对文本、互文性、语体及语体结构、话语及话语再现、社会实践、风格、情态和评价等分析对应着修辞话语对基本概念的理论阐释和实例分析,并且揭示出语言与社会之间相互构建的辩证关系。对于修辞学专业师生和社会科学研究者从事修辞话语分析研究都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1)核心修辞

  汉语核心修辞的内容主要指《发凡》以“两大分野”建立起来的现代修辞学理论体系和从古代修辞学发展而来的风格范畴、语体范畴、语篇范畴,以及对修辞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审视并概括总结的修辞学史。之所以将修辞学史纳入核心修辞,是因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有了相当的积累,学科的体制建构、研究方法已相对成熟,其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势也已明确清晰时,总结学术传承与发展史的意识才会产生。因此,修辞学史自然是隶属于修辞核心理论的重要内容。

  ①积极修辞

  在修辞学的两大分野中,积极修辞研究特别是辞格研究,是汉语修辞学传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无论中西都是历久弥新的研究领域。

  谭学纯《后陈望道时代的辞格研究视野及话语生产》(《山西大学学报》第2期)对辞格研究的现状有着清醒的审视。论文认为陈望道先生开创的修辞格研究范式在他离世后仍持续在线,这既体现了后来者对学术先驱的崇敬,也需要对学术传承过程中的创新机制做深度透视。韩仲谦、韩楚齐《英语常见修辞格语用概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月)是对修辞格进行跨学科的专题研究实践,该书运用现代语用学的理论方法考察英语传统修辞格成“格”的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梳理语用学和修辞学两个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渊源,概述传统英语修辞格分类的学科价值及语用学理论的解释力。王希杰《夸张论略:明夸和暗夸与谬夸及其他》(《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第1期)认为夸张在各民族语言的运用中都极其常见,其载体不限于语言,可以是其他符号或任何符号化了的事物,不仅是一种表达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高群《结构性夸张:抒情诗语篇生成的修辞要素》[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 对《离骚》共时分析以及抒情诗语篇历时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夸张作为推动语篇叙述要素的修辞诗学价值,认为作为抽象语言规则的存在,夸张是很多抒情诗产生审美创新和张力的深层原因之一。李胜梅《比喻关系词的专职性和兼职性》(《当代修辞学》第3期)从比喻词在比喻关系中的专职程度的角度,将比喻词划分为专职、兼职、临时比喻关系词三类,比较不同类型的比喻关系词在比喻关系中的语义特点和修辞功能。张宝、吴春相《从回环到交错——积极修辞的嬗变》(《当代修辞学》第6期)讨论了回环辞格从用例严整到逐渐宽泛并产生结构交错的嬗变过程,认为这种回环结构的重组异构为积极修辞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不仅符合寓变化于整齐的美学原则,而且具有深厚的心理学基础。闫海芳等《论拈连认知的普遍性及其体验哲学基础》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 从人类认知方式、社会心理的角度探讨了作为语言表达策略的辞格与深层结构思维的关系。

  在“积极修辞”研究范畴中,“辞趣”范畴是与“辞格”范畴相对应的部门,历史上“辞趣”修辞也一直为古代修辞学的传统论域。现代语言学兴起后,由于形式主义日益深入人心,更由于辞格研究中心地位的影响,“辞趣”研究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祝克懿的论文《“辞趣”修辞的多元文化功能》(澳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语言研究和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 11月)在考察已有辞趣研究的基础上提出,21世纪以来,由于新媒体技术的支持,自媒体传播得以强势扩张,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网民高频使用、有效交流信息的功能全方位提升,助推“辞趣”修辞在现实和虚拟网络双重空间强势回归社会语言生活,并以其内外体验、想象联动的情致,恰当表现了当代人适应交际需求的多元情感取向与意义表征。这类关于辞趣的研究是对积极修辞研究缺失成分的一种补充,是对修辞范畴体系中修辞格独处中心地位重新思考形成的一种平衡布局。

  总之,2021年对积极修辞的研究已较少停留在辞格等修辞手段与技巧描写本身,也不囿于类型特征的区分,而是注重从语言认知、语篇功能、文化心理等多角度进行探索,并具有日益浓重的理论探讨色彩,显示了修辞理论认知的进步。

  ②消极修辞

  2021年消极修辞的研究成果少见,多为教学、写作指导类,如张琳、蔡秀翠的《消极修辞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呈现及教学指导》(《名作欣赏》第18期)分析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消极修辞知识的呈现形式及对中学修辞教学的指导作用。唯恋娟的《从词语、句式、修辞层面谈公安文书语体的规范化》(《应用写作》第1期)从用词、句式、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使用等方面分析公安文书,指出其语体风格主要体现为朴实严谨、准确凝练、庄重典雅的特征。

  ③零度修辞

  “零度”修辞范畴由陈望道在讨论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纲领时特别提出,是《发凡》现代修辞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但未受到学界重视的理论范畴。

  “零度”是物理学的概念术语,被不同学科的学者用于反映一种界限、规范、常规、平衡状态、中性地带等。《发凡》创新性地引入“零度”概念,用隐喻方式表达其平实、稳密的语义内涵。鉴于“零度”修辞的理论价值与目前不被重视的现状,复旦大学祝克懿团队展开了相关研究,目的是将“零度修辞”与“积极修辞”“消极修辞”建构成一个理论连续统,完善“修辞方式范畴”理论体系。团队于2021年8月获批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首批项目“《修辞学发凡》‘零度’修辞观的历史意义与当代阐释——以《共产党宣言》多语种译本的研究为例”,专题研究待发表中,并已按计划展开系列研究。

  (2)语体修辞

  语体修辞研究在传统语体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吸收借鉴语言研究其他分支学科的理论、方法,包括:文体学、语法学、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等,研究倾向于将语体视为一种言语活动行为,较多关注社会语境、人际关系以及功能等要素对于语体结构的影响。赵芃《语体结构的跨时空变异研究》(《当代修辞学》第3期)分析了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不同机构发布的“指南”,结合系统功能语法以及批评话语分析就语体结构、语体链的分析方法,从语体的社会功能角度,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语体变异现象,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研究了语体跨场合、跨领域和跨层级移动等问题;该文沿着语体变量研究的方向将语体变量的范畴拓展到宏观社会,反映了新时期语体研究发展变化的一个面向。赵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闻语体——以《申报》为例”(“论坛”,12月)以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中期极具影响力的中文日报《申报》为例,对新文化运动前后(1909-192)的新闻语体进行探讨,指出该时期的新闻语体在叙事、语篇结构、语文体式、语相(辞的形貌)上都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王永娜《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体研究之发展》[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 梳理了汉语语法学界对于语体语法研究的进程,并将之分为描写、阐释、构建理论三个阶段;该文以语体学的视角研究综述了语法的语体分布研究,脉络清晰地勾勒出语体与语法研究的互动以及语体理论对语法研究走向深入的贡献。

  (3)风格修辞

  “风格修辞”是古今中外修辞学研究的经典范畴,也是修辞理论与修辞批评研究方面的重点论域。当下,风格修辞研究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分析实践方面都在努力强化与国际学界的对话交流,吸收中西风格理论前沿理念,以推动风格研究功能主义的发展。

  [美]巴里·布鲁迈特(Barry Brummett)的《风格修辞学》(A Rhetoric of Style)2008年在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出版。2021年11月,由冯月季翻译的中文版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从社会功能角度研究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流行文化中的风格修辞。该书认为,风格是一种有意向性的意识,包括行为主体的态度、假设以及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感知,并且通过语言、着装以及其非语言行为呈现出来。在流行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风格是一系列复杂的符号和行为系统;某种程度上,风格修辞是通过传播系统影响他人的生活方式。对于社会个体而言,风格作为符号表意系统,已经进入到每个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中,以至于风格修辞已经影响蔓延至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系统,因此迫切需要建构一种新的风格修辞学理论对其进行阐释。作者直陈:这就是写作该书的修辞动因。

  2021年《当代修辞学》第1期开设专栏推出风格研究系列论文,包括:①国外修辞学界关于论辩风格研究的译文3篇;②讨论风格修辞的理论渊源和功能特征的论文3篇。其中,[荷]弗朗斯·H.凡·埃默伦《关于论辩风格的新思考》(汪建峰译)认为论辩风格具有话语选择、受众要求和呈现三个维度的不同特征,并分别体现于采取的论述步骤、选择的辩证路径和运用的策略性考虑三类论辩手段中,依据分离式和嵌入式论辩风格两个基本理论范畴,所有论辩风格都是此二者衍生而来的变体。该文将论辩风格视为一种有助于论辩者实现策略目标的工具,为论辩风格分析提供了一个适切的理论出发点。[罗]安卡·加塔《脱离式论辩风格:作为表达手段的文本类型》(毛浩然、王赛珈译)基于语用论辩学理论,考察“欧盟环境与气候变化政策报告”这一机构话语中实施具体交际活动类型的话语事件,并将其分为冲突阶段、开始阶段、论辩阶段及结论阶段,分别阐释了脱离式论辩风格的特征。[荷]托恩·范哈福坦、马尔滕·范莱文《论辩风格与语言风格的关系——系统整合论辩风格与语言风格分析》(李建新译)讨论了如何利用“语言风格学”范式的方法论进行系统的语言风格分析,以及如何将这种分析与论辩话语的语用论辩分析相结合。由于语用论辩理论尚未提出系统分析论辩风格的方法,因此该研究为分析论辩风格的表达层面以及论辩风格表达与论辩话语实施策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祝克懿《语言风格研究的理论渊源与功能衍化路径》在中西风格理论视域下,梳理了语言风格研究的理论渊源,描述了从体裁风格到功能风格的学科生态演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推出语言风格研究本质上即为功能语义研究这一结论。

  (4)语篇修辞/话语分析

  进入21世纪,语篇修辞/话语分析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研究话题。至2021年,研究成果覆盖了各个分支领域,议题广泛深入且理论方法多维。这里仅以发表在《当代修辞学》上的数篇文章为例:

  方梅《从引述到负面立场表达》(第5期)分析了对话互动中的引述性话语的立场,指出引述表达形式与负面立场表达之间存在着非规约化程度的差异,引述表达负面解读具有高度的语境依赖性。李晋霞、刘云《论叙事语篇与论证语篇的及物属性》(第3期)考察叙事语篇与论证语篇的及物性,进一步揭示出不同篇章类型与及物性之间不同的对应规律。于晖、张少杰《汉语学术语篇的多声系统探究》(第6期)通过对学术语篇中多声资源的分析,构建了汉语学术语篇的多声系统框架,并认为综合运用各种多声手段,增加语篇的对话性和科学性是重要的学术写作能力。刘锐、黄启庆、王珊《汉语学术语篇转述标记的形式、功能与分布》(第6期)研究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的转述标记的形式、功能和分布,认为转述标记在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语篇中的分布各有特色,该文通过对学术语篇中修辞资源的分布进行了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转述标记的角度加深了对汉语科技语体语言特征的认识。赵春利、杨娟《遂愿副词“总算”的话语关联与情态结构》(第5期)按照从话语关联到句法分布再到语义提取的逻辑顺序,探讨了副词“总算”的语义特征、句法分布及语篇功能。卢惠惠《近代汉语强断言标记“正是”的语用功能及其演变动因》(第5期)研究了近代汉语强断言标记“正是”的语篇表达结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及其产生的认知动因,认为其语用功能的形成动因源自叙事需求、对修辞效果的预期和言者主观立场的表达之需。张文贤、李先银《互动交际中的认识权威表达——以“我跟你说”为例》(第6期)通过考察“我跟你说”类例证的语义互动探讨了口语互动交际中表达认识权威语义的语言形式表征。

  (5)修辞学史研究

  宗廷虎、陈光磊《中国修辞史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第5期)阐述了近20年来在“中国修辞史”系列成果的探索中,修辞史研究团队坚持从实际出发,运用辩证观点与方法的相关认识,并以此缅怀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精神。宗守云《王希杰60年学术研究综观》(《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第1期)梳理了王希杰先生60年的学术研究,并将其分为个别研究、理论创见、思想扩展三个时期,评价王希杰的

 

未完待续

 

本篇作者:祝克懿 储丹丹 王静

 

相关链接:

 

购书二维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  

购买《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