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构词研究
2022年度的构词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引入不同理论进行构词法的研究,二是不同类型复合词的研究全面铺开,三是重视词法与词义、句法的互动关系研究。
1.构词法
2022年度的构词法研究主要分为研究范式的总结和结合实例的构词理论探讨两个方面。
研究范式的总结。丛进、王东海的《计量与认知:汉语词汇形式结构的实证研究范式》(《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梳理了汉语构词实证研究的两大研究范式——计量研究和认知研究的相关成果,总结了两大范式的主要特征:前者侧重语言使用的结构,后者侧重语言使用的过程。此外,作者还就两大范式在实际研究中的互补协作关系和主要理论及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汉语词汇研究已经基本形成定向研究为先导,实证研究为后续的完整链条。
结合实例的构词理论探讨。构式理论和物性结构理论在构词法研究中热度最高。宋作艳的《基于构式理论与物性结构的动名定中复合词研究——从动词视角到名词视角》(《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基于构式理论和物性结构理论对汉语动名定中复合词展开研究,指出此类复合词的功能是命名与分类,应关注构式中实现的物性关系,即构式决定了V不表示动作,而是表示功用、施成等物性。该研究从名词视角更为深刻地揭示了汉语定名中复合词的生成机制,避免了以往从动词视角研究此类复合词带来的问题。宋培杰的《属性领属偏正式名名复合词探析》(《语言研究》第4期)利用物性角色理论,将凸显属性领属关系的常见构式——偏正式名名复合词的语义构词模式概括为“属性主体+属性”,并指出“属性主体”要求是事物还是事件决定了“属性”是否会触发类型强迫,是理解该类复合词词义的关键。相关研究还有宋作艳的《构式词法的特点及其对汉语词法研究的启示——以菜名的命名模式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以及颜刚的《词法构式“X手”的生成过程与生成机制——兼论词法构式网络中的空位和占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等。
2.复合词研究
复合词研究包括句法复杂词、同分异构词等不同类型复合词的构成及产生机制的研究。
司富珍的《句法复杂词的结构层级》(《语言科学》第1期)首次提出“句法复杂词”的概念,在形态、音系与句法接口层面,从理论基础和事实验证两方面分析了加缀式、元音变化式、辅音变化式等不同类型句法复杂词的内部结构层级,并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指出复杂词内部的结构投射原理与短语和句子的投射原理相似,本质上是由句法结构原则所控制和决定的。傅惠钧的《同分异构词的形成条件与机制》(《辞书研究》第3期)对同一个词形可分析为不同结构且分别表示不同意义的词展开研究,在对该类词构成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指出“动宾-定中”类占绝对优势。此外,作者还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因素两方面分析了该类词形成的条件,并指出其形成机制与潜构的显性化与句法的词汇化有关。其他复合词构词研究还有戚晓杰的《关于种属概念词语法结构类型问题的思考》(《汉语学习》第1期),以及刘芳、王云路的《浅谈词语歧义现象——以“通知”等词为例》(《古汉语研究》第1期)等。
3.类词缀研究
张未然的《基于认知形态学的汉语类词缀构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利用认知形态学理论框架,从类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认知域分布和类词缀对项的构词识解三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汉语类词缀的构词规律,并深入挖掘了其产生动因,解决了类词缀研究中尚未解决的描写语义分化、构词选择限制等问题,证明了认知形态学和汉语构词研究的适配性,从理论上提高了构词研究的解释性。
4.词法与句法互动研究
2022年度词法与句法的互动研究成果颇丰。词的判定这一传统问题被再次提及,词汇化视角的构词问题也受到重视,复合词词法与句法的互动关系研究逐步深入。
词的判定。邓盾的《论现代汉语的AABB片段为复合词而非重叠式》(《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对现代汉语的“打打闹闹、风风雨雨” 等AABB片段是否是词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主张将其处理为两个重叠式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解释和论证,丰富了汉语词的判定研究和类型学研究。刘云的《现代汉语词汇多角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从现代汉语“词”的判断问题出发,多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词汇化视角的构词问题。施春宏、陈艺骞的《跨层序列词法化的结构原理及词汇化表现》(《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借鉴生成语法关于句法结构关系的认识,重新定位了跨层结构词汇化形成的“跨层序列”的内涵及词法化、词汇化的性质和基本原理,并据此对《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跨层词进行分析和重新分类,从理论和实例两方面探讨了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问题,充实了汉语词法学的研究。同类研究还有刘君敬的《“关心”词汇化的判定标准与触发因素》(《中国语文》第1期)。
复合词词法与句法的互动关系研究。蒋梦晗、黄居仁的《汉语动宾复合词的及物性及其用法差异——基于语料库驱动方法的对比研究》(《中国语文》第1期)从不同语言变体之间的差异视角,对比了大陆媒体和台湾媒体材料中动宾复合词的及物性差异,发现动宾复合词的带宾语能力是一个倾向性问题,这一结论支持了严谨的模块假设和名词合并理论,从实证角度为越来越多的动宾复合词转变为及物动词的现象做出了新的解释。同类研究还有李丽云的《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方绪军的《四单音动词并列式的构成、语法性质及表义方式》(《汉语学习》第4期),以及孟凯的《从特殊对应看复合词法中韵律与语义的互动关系》(《汉语学习》第2期)等。
(三)词汇分类研究
词汇分类研究是不同角度对汉语词汇进行划分的词语类聚的研究。2022年度的现代汉语词汇分类研究从词汇来源视角看,主要包括新词新语、外来词和社区词三类。
1.新词新语
2022年度的新词新语研究十分重视成因的探讨,主要包括新词新语的综合研究、产生机制及缩略研究三个方面。
新词新语的综合研究。凌云的《2010-2019年网络流行语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对2010-2019年的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生成方式、生成动因及演变规律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讨。
新词的产生机制研究。孟凯的《新词语的语义压制类型及其交叠与类推——兼论新词语造词机制研究的拓展》(《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从语义压制视角将新词语产生的方式分为事件压制和功能/特征压制两类,并对两类压制的选择倾向和类推性强弱进行了分析,拓展了汉语新词产生机制的理论研究,在词语意义和形式的适配关系上有很大启发。相关研究还有姚昭璞的《当代新词语动源类后缀定性及成因研究》(《语文学刊》第3期),叶蕴、孙道功的《从“真香”的适应性调整看新词语句法模的新变化》(《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等。
新词新语的缩略研究。Li Xiaoge的《新冠时代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第一个语素》[ "First Morpheme in Compound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Words from Coronavirus Era",Nauchnyi Dialog,11 (3):78-95 ] 以新冠疫情下产生的汉语缩略词为例,研究了缩略词的形成原则及其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和句法关系,并强调缩略词第一个语素的选择原则在缩略词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同类研究还有Li Xiaoge的《新冠时代含有“云格式”结构语义成分的汉语缩略语》[ "Abbreviated Chinese Words of Coronavirus Era with a Structural-Semantic Component‘in a Cloud Format',Nauchnyi Dialog,11 (3):202-217 ] 。
2.外来词
2022年度的外来词研究尽管成果较少,但注重实证研究。王巍的《汉语普通话中的英源音译借词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通过借词语料库的研究,确定了英源借词的借入模式为源词与借词在特定音段或音段序列上的对应,并设计多种实验对不同借入模式的成因进行量化分析和解释,基于实验结果提出限定借词表层形式的制约条件及等级排序,从实证角度和形式化层面补充了汉语外来词研究中的音系研究。
3.社区词
社区词指的是因社会背景、经济、文化等差异而产生的反映某一社会区域特点的词语。2022年度的社区词研究既有总体情况的梳理,也有具体区域的研究。
研究概况与展望。刁晏斌的《社区词理论:已有进展及进一步研究的思考》(《语文研究》第2期)从普通话标准和大华语标准两个视角,对“社区词”这一概念提出近30年来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充分肯定已有成果取得的进展,并从建立多维度的层次观、处理好分类问题等五个方面对未来的社区词研究提出建议。
具体区域的词汇研究。王珊、汤蕾的《澳门华语特色词汇研究》(《语言战略研究》第2期)对《全球华语大词典》中标注“用于澳门等地”的45 个澳门华语特色词的来源、语音特点、构词方式和语义特征等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通过考察上述词在 LIVAC 语料库中的使用状况,作者发现,大部分澳门特色词义也出现于澳门之外的华语区,体现出华语逐渐融合的趋势,而大多数澳门特色词义在本地的流通具有稳定性。
(四)综述及理论方法研究
田静等的《2018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和周飞等的《2019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分别对2018年和2019年现代汉语词汇本体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分类进行了介绍,并对两个年度词汇学研究的总体趋势进行了总结:都表现为微观和宏观研究并举,前者更注重研究的交叉性、关联性和延续性,后者则相对重视历时视角,在研究规模和技术上有持续性进步。两篇文章是了解该年度词汇研究总体情况的重要资料。
邓亮、杨坤的《词汇类型学研究:路径与方法》(《外国语文》第4期)简要介绍了词汇类型学的三条主要研究路径——称名学、符意学和词汇-语法界面,并结合实例阐释了解构语义分析、行为语义分析等五种研究方法,为今后词汇类型学研究提供视角和方法论上的参考。相关成果还有胡平的《词汇类型学与汉语词汇语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13日第3版)。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