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年龄不仅仅是简单的岁数,更承载着礼仪、成长阶段、社会角色和伦理观念。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极为讲究,不仅体现了温文尔雅的文化传统,也为不同年龄与性别赋予了独特的命名。这些年龄称谓大多源于书籍记载,并一直沿用至今。
婴幼儿时期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黄口:雏鸟,喻婴儿。《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
晬(zuì):婴儿周岁。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孩提: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始龀(chèn):7-8岁的儿童。《列子·汤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垂髫(tiáo):3—9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10岁左右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青少年时期
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古代对13—15岁少年的雅称。《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此阶段少年需学习乐器(“勺”为古代乐舞道具)与礼仪,接受诗乐教育。
及笄(jī):女子15岁,行笄礼表示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仪式中,女子由长辈加簪束发,转为成人,可婚嫁、参与社交。
束发:男子15岁。古代男子到了15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碧玉(破瓜)年华:女子16岁。“瓜”字可拆为两个“八”字,即16岁。《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倾倒。”
桃李年华:女子20岁。“桃李争春”喻青春。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此时男子行冠礼,加冠三次(象征士、大夫、卿),标志成年,可婚娶、参与社会事务。
花信年华:女子24岁。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中年期
而立之年:30岁,“立”指“立身、立志”之意。《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半老徐娘:意思是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不惑之年: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艾服、知非)之年:50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老年期
耳顺(花甲、杖乡)之年:60岁,也称“花甲之年”。古代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纪年,60年为一个循环(即“一甲子”)。《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说到了60岁能听进不同意见。
古稀(致事)之年:70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耋(dié):70—80岁。《秦风·车邻》:“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耄(mào):80—90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颐: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在古代,还有些特殊称谓,比如60岁为“下寿”,80岁为“中寿”,100岁为“上寿”。88岁为米寿(“米”字拆为“八十八”)。99岁为白寿(“百”字去“一”为“白”)。
最后,我们再回到孔子对人生阶段的经典总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来源:《中国古代史教程》《古汉语应试指南》《北大国学课》
图片来源:辽宁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