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时代性

作者:杜翔 来源: 时间: 2017-06-30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贯彻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开始新的征程,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

  《现代汉语词典》每次修订的直接动因是跟进时代,及时收录新词新义新用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修订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内容作为重要选词对象,把体现新时代涌现的词语或用法作为修订的重中之重工作来做。现选取具体条目进行说明,注音、词类标注从略。

 

01 中国梦

  【中国梦】 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初稿)

  【中国梦】 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改定稿)   

  〔讲话原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

  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正式提出。在《现代汉语词典》这类中型语文性词典中,专科条目的释义综合体现了“阐明词义”和“提供知识”两种特点,时政类条目的释义需要综合交代语言义和知识义。“中国梦”初稿释义只是“阐明词义”,专家审稿意见提出应加上其基本内涵的表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我们予以增补,“提供知识”,构成一个完整释义。

 

02 两个一百年

  【两个一百年】 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初稿)

  【两个一百年】 指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概括了这段时期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修改稿)

  【两个一百年】 指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概括了这段时期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改定稿)

  〔讲话原文〕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两个一百年”,并把“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奋斗目标。修订稿中“2021年”和“2049年”的表述为编者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换算年份后所加。辞书在内容上具有典范性,政治类条目的释义内容更应该注重内容的权威出处,才能保证辞书在使用价值上具有权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确切时间时通常表述为“2020年”和“本世纪中叶”。改定稿“两个一百年”的表述采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

 

03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 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我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初稿)

  【一带一路】 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我国首倡,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改定稿)

  〔讲话原文〕“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2015年3月28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两个倡议被概括为“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同年11月,“一带一路”构想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既考虑到全球形势,又考虑到亚洲的需要以及中国国内的情况,但初稿增补的知识内容只交代对沿线国家的作用,还不够全面。另外,初稿有“‘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我们在定稿时,参考了2015年9月国家发改委同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共同发布的“一带一路”英文译法的官方规范,“倡议”一词译为initiative,不使用strategy、project、program、agenda措辞,在改定稿中不采用“国家战略”提法。

 

04 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 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初稿)                
  【四个全面】 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而提出来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改定稿)

  〔讲话原文〕当前,中国正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规划了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2015年7月9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的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1月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2015年2月集中阐述四者关系,将“四个全面”定位为“战略布局”,宣示了“四个全面”已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我们拟写了对“四个全面”定性的表述。

 

  05 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 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初稿)

  【五大发展理念】 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改定稿)

  〔讲话原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2016年1月4日至6日,在重庆调研时的讲话)
  “五大发展理念”没有简洁权威的规范表述语,初稿列举了“五大发展”,有定性内容,但只提到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还不够全面、到位。改定稿参考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相关权威性解读文献,充实丰富了释义内容。

 

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指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所构成。(初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指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改定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1982年党的十二大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报告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年十六大报告开始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稿内容源于《辞海》(第六版,2009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释义。审稿专家提出,释义前一句话建议采用十七大报告的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后一句话“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所构成”是十五大的精神,十八大后讲“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我们据此完成了改定稿。这一条目的释义修订提示我们,辞书释义必须不断追踪最新的权威文件的提法。

 

07 新常态

  【新常态】 指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原指我国经济新常态,即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此后扩展到政治、外交等各领域。(初稿)

  【新常态】 原有的正常状态被突破后,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正常状态:经济~。(改定稿)   

  〔讲话原文〕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14年11月9日,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初稿按照专科条目的释义模式用语文性词语来体现政治条目,但是这样释义,内容过于专业。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释义不宜提“此后扩展到政治、外交等各领域”。审稿专家提出用解释语文义的办法来涵盖专科义,在举例中交代专科词,根据这一建议我们完成了改定稿,在语文辞书如何呈现这类内涵丰富又过于专业的专科词语,我们做了尝试。用同样办法,我们处理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专科词语,并补充了相对应的“需求侧”。
  【供给侧】指国民经济中供给的一方:~结构性改革。

  【需求侧】 指国民经济中需求的一方:~经济。

  注:本文所举条目的释义是经过集体讨论的,先由王伟、潘雪莲、杜翔、谭景春拟写,最终由相关领导和专家审定。原文发表在《中国语文》2016年第5期。

 

  作者简介

  杜翔,男,浙江省浦江县人。2002年获北京大学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我国规范型辞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小词典》的修订工作。担任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秘书。主要从事词汇学、辞书学和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曾参加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2012版(GB/T 16159-2012)的修订、《语言学名词》的统稿等工作。主持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14年研究项目“《语言学名词》注音研究”(MCW2014-5)、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6年度委托项目“网络语言管理规范研究”(WT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