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当代语言学前沿:语言、社会及意识形态”研讨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
冯捷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近年来,话语学者越来越关注话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如:施旭(2010)的多元文化话语,田海龙(2016)以及苗兴伟(2016)的批评话语研究,但是之前的研究很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全面阐述话语分析。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为具体社会科学提供了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它能够指导话语研究,推动话语分析的新进展。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基石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关于话语研究的10个观点:
1.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语言选择以及具体的话语实践。从英语的全球化、“中国话语走出去”看出:经济发展以及国力的强盛体现在话语实践中;2.话语实践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话语在改造世界、推动个体职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话语分析宜采用整体观、联系观。从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以及相互关系展开研究。4.话语分析具有很强的历史观。有了历史的观点,探索社会客观规律,话语就能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要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反对“全盘西化话语”,强调中华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话语”的扬长避短、与时俱进。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话语研究的重点是人民群众的话语实践。6.话语研究中的“人”不是抽象中的人,而是在特定历史发展条件下存在于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goal-oriented discourse)。话语分析的范围包括多元社会身份(multiple social identity)在话语中的建构。7、社会意识形态是复杂的,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又有其它意识形态的并存和竞争。它体现为话语的混合和竞争(discursive hybridity and competition)。当代中国有四种意识形态并存,即: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西方文化以及个体享乐的消费主义。8.事物内部矛盾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体现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话语研究者应研究“发展话语”。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出现了既得利益群体的强势群体话语以及弱势群体话语。9.实践是话语研究的基础,话语研究又反过来能对具体实践发挥指导作用。话语研究要做到问题导向。研究问题从实践调研中来,力争研究成果既具有学术价值,又能指导具体的话语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10.话语规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研究发现和研究价值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话语规律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基于特定情境的话语(situated discourse)。
冯捷蕴教授简介
冯捷蕴,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商务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英语研究所所长、“跨文化交际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跨文化传播、商务沟通。
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人、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评审人、教育部“国家级商务英语教学团队”商务知识名师、“教育部高校团队对口支援工作先进个人”、《光明日报》社重点联系专家、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话语研究会理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和《西班牙新汉学》编委、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SCI期刊)、《语言学研究》(CSSCI期刊)、《中国社会语言学》期刊评审人。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中西媒体危机话语的对比研究》以及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2项省部级项目,在SSCI、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