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今日语言学 → 学术活动 → 会议

2016当代语言学前沿论坛

——大数据及语言的获得与发展

作者:《当代语言学》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2017-04-01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

  承办:中国多语言多模态语料库暨大数据研究中心(北外)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外语网路教育研究中心

  时间:2016年12月27日-28日

  (会场:外研社大楼九层多功能厅)

  (会场:外研社大楼二层洽四会议室)

  2016当代语言学前沿论坛

  主旨发言摘要及主旨发言人简介

  建构汉语词汇与句法复杂程度的计算基准

  本文试图建构一个汉语词汇与句法复杂程度的计算基准,以便侦测汉语高龄者在记忆力及注意力衰退下,语言能力保存的质与量,并希冀能成为协助检测失智前期认知经度受损(MCI,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以及介入治疗的重要标记之一。

  本文将简单介绍语言学计算不同类型语言复杂程度的计算模式(metric models)的动机与方法,接着介绍脍炙人口的 “The Nun Study” (Riley, Snowdon, Desrosiers and Markesbery 2005; Snowdon, Grenier and Markesbery 2000; Snowdon, Kemper, Mortimer, Greiner, Wekstein and Markesbery 1996) 用来测量高龄者语言能力以及其语言流失极其重要的两种基准:概念稠密度(Idea density)以及语法复杂度(grammatical complexity)。这两种基准同时也是神经老化与“认知储存”(Cognitive Reserve)互动的关键。

  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有相当程度的差异,因此要利用它们来测量汉语高龄者的语言需要大幅度的修正计算方式。本文主要的目的是初步建立计算汉语概念稠密度以及语法复杂度的计算方式,并测试其对汉语高龄者(正常与失智)语言能力及流失测量的有效度。

  本文也将进一步探讨此种计算基准用来计算儿童语言习得发展进程的应用,以及提供汉语二语学习不同阶段的评量的适用性。

  主讲人简介:

  戴浩一(James H-Y. TAI),美国印地安那大学(Indiana University)语言学博士,台湾中正大学讲座教授。研究兴趣为口语、手语两种语言沟通模式的句法语义组合关系,进而探讨人类语言的共性及差异;自2010年起开始与认知心理学家、认知脑神经学家、临床神经内科医生合作,以汉语材料为基础,探讨语言衰退与记忆、注意力、脑神经组织退化的关联,冀望能研发有效语言训练之方法,以延迟认知的老化,同时建立能侦察早期失智的语言标记。

  戴浩一教授曾在美国南伊利诺大学(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及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任教长达25年(1970-1995)。1995年受邀返台创设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及第二任所长,先后历任文学院院长(1998-2002)、副校长(2009)及台湾“国科会”人文及社会科学发展处处长(2002-2005)。戴浩一教授于2004年获选为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IACL)会长,2010年获颁台湾语言学学会“终身成就奖”。现任台湾中正大学讲座教授兼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偏乡高龄社会研究行动计划”召集人以及台湾认知神经科学学会监事长。

  意向、意图、目的、目标与言语行为——思辨与实证研究

  本文讨论五个核心概念,用英文表达分别为 intentionality, intention, purpose, goal, speech act,即意向、意图、目的、目标和言语行为。这五个概念西方有,我国也有。本文主要侧重讨论西方学者对这五个概念的研究,附带讨论我国学者的相关观点。

  这五个概念,说破了,很容易懂。当我们睡醒了睁开眼睛时,我们就开始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有趣的是我们的意识总是注意到意识自身之外的东西。换句话说,人类意识总是“关于”(about) 什么。这个现象被抽象为一个概念,即intentionality(意向)。

  Intention (意图)就更容易理解了。我们经常是先想做什么,然后再做。也有只想而不做的。这个“想”哲学上抽象为 intention (意图)这个概念。我们做事,一旦没有purpose (目的),就成了“无头的苍蝇”乱撞。“目的”跟“意图”的关系,可以这么理解:“意图”是从行为者的角度说的,“目的”是从观察者的角度说的。“意图”处于行为的初始状态,而“目的”代表行为的终结点。

  “目的”跟“目标”的区别在于,“目的”蕴涵拥有“目的”的心灵—具有形成“意向”和“意图”能力的脑,而“目标”则没有这种蕴涵。比如导弹飞向目标,而不是飞向目的。

  言语行为指人们说话时不但说话,同时还在做事,即以言行事。

  很显然,以上五个概念所涉及的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是非常基本的东西。每个概念都有单独的专题研究,如何把单独的研究集成起来,形成合成型的研究,属于前沿课题。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美国哲学家 Searle的系列成果。也是本文着力阐述的理论。

  本人的兴趣是探讨五个概念跟人类多模态互动之间的联系。比如患智退症视觉失识的老人,其行为看上去像是无目的的。再比如,新生婴儿睁开眼睛时,有意向性吗?如果有,如何界定与描述?新生婴儿的肢体动作有意图吗?有目的吗?哲学家当然对这些问题都有过探讨。本文研究的个性特点在于,探讨这些问题首先放到儿童、老人跟周边环境做多模态互动的场景里。这些多模态互动通过录像可以捕捉下来,由此把纯哲学思辨性研究跟实证型研究结合起来。

  主讲人简介:

  顾曰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应用语言学研究室主任、语料库暨计算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多语言多模态语料库暨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1985年获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语言学系语言研究优等硕士学位,1987年获该系语用学与修辞学博士学位,师从英国学术院院士Leech教授。1988年从英国学成回国,1988年至1990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1年至1998年先后任该校英语二系主任、应用英语学院院长、校长助理。1998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二级)。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语料库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英语教育等。代表作有Studies in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Using the Computer in ELT: Practice and Theory, Chinese Painting,编写英语教材40余部。

  国际学术刊物编委有: Journal of Pragmatics,Text and Talk,Pragmatics,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 Journal of Corpor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ragmatics, Pragmatics and Society, Dialogue and Language, Journal of Asian Art and Communication。

  国际学术兼职有英国诺丁汉大学特聘教授、兰卡斯特大学特聘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校外学术顾问、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外聘教授、彼得大帝彼得堡理工大学访问讲习教授等。国内学术兼职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冠名讲习教授、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山西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中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China CALL)主任委员。

  先后获霍英东教育基金第四届青年教师科研类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国氏”博士后奖、国家级“优秀回国人员”、国家级“优秀博士后”称号以及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荣誉博士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7-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5063号-1

邮编:10073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电话:010-85195379

mail:kyc_y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