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今日语言学 → 学术活动 → 会议

2016当代语言学前沿论坛

——大数据及语言的获得与发展

作者:《当代语言学》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2017-04-01
 

  人类句法的双向生长模式——语言获得的演化观

  本文以演化的视角研究人类句法结构的生长。本文认为,儿童出生后即以双向生长的模式建构句法结构。在会说话之前,儿童就通过以(表达情感、态度的)发声(vocalization)为特点的互动和指向(pointing)来构建传递信息的结构,从而以言行事。互动和指向是儿童早期建构句子的基础:指向用来建构VP层,发声则建构CP层。儿童的发声体现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而指向体现命题内容(propositional content)。

  从演化的角度看,互动发声与指向的结合是人类交际系统与动物传讯系统分离的第一步。指向是一种境况化认知(situated cognition)活动,既可以指物,也可以表征事件,因此根据相应境况(situation),既可以理解为NP,也可以理解为VP。人类交际系统的进一步精细化,就是对时空以及可能世界的量化表征,时体以及情态系统的发展使得人类交际系统进入了人类语言的世界。

  人类从互动、指向到发展出合并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这一切都是演化选择的结果。语言是在演化中被自然不断选择的大脑的副产品,而不是大脑基因突变的产物。在演化的长河中,先是具有互动能力的大脑胜出,然后在这一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化,具有指向能力的大脑进一步胜出。指向需要以互动为基础,需要一个具有共享意图的社会心灵来支撑。指向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指称,而指称的复杂化和精细化则会导致合并。合并的动因在于区分不同的指向,在于指称表达的精确化。 

  主讲人简介:

  胡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当代语言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博士生导师、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执行秘书长。

  研究方向为形式句法学、语义学、理论语言学、演化句法学、儿童语言获得与认知发展。曾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 规划项目《西方语言理论和汉语研究的结合与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量化辖域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论元结构与现代汉语形式句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汉语儿童语法获得与认知发展:跟踪调查与横向实验研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匈牙利科学院合作研究项目《自然语言信息结构的接口研究》。

  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论元选择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特殊学科”建设项目《心理语言学—语言的获得与发展》。

  语言获得研究中的两种张力

  语言获得研究的历程中一直呈现着两种张力:一种张力来自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对立:体现理性主义的语言天赋论,以语言获得的逻辑问题为出发点,凸显刺激的贫乏现象,探讨与生俱来的语言知识和专司语言的认知能力,以解释语言获得为何如此迅速而且呈现系统性;代表经验主义的基于使用理论,则强调语言与其他认知能力的同质性,关注语言发展中的社会和互动因素,探讨人们如何利用一般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输入的特征,逐步而零散地掌握语法格式,从而最终掌握成人语法。两种学术思路所关心的现象及所提倡的研究法都不大一样,造成两个针锋相对的学派只能共存而缺乏真正的学术对话。另一种张力源于语言共性和个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在生成语法的原则与参数的框架底下,一些似乎放之四海皆准的句法原则,落实到具体语言反映了理论和语料不相符的矛盾,往往即使运用参数这个概念也无法圆满地加以解决。本文讨论以上两种张力是如何影响汉语语言获得研究的,以及这些张力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主讲人简介:

  李行德(Thomas Hun-tak Lee),在香港接受中小学教育;在美国索思摩(Swarthmore)大学获得文学学士,主修英国文学;香港大学获得语言学硕士学位;1986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分别在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教授、系主任。担任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台湾语言学》等语言学期刊编委。曾任Language and Linguistics副主编(2013-2015),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编委 (1999-2013)。曾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2003年至2005年任湖南大学认知科学研究所岳麓学者。1990-1991任香港语言学会会长,2010年至2011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

  李行德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句法和语义学、语言获得,尤其关注粤语和普通话母语的获得过程。主导创建了CANCORP(香港粤语儿童语言语料库),自2002年以来加入研究团队并作为重要成员创建香港粤语口语语言量表(HKCOLAS)。曾分别在北京、湖南、香港主持汉语儿童语言获得项目(CELA),研究0-2岁中国儿童如何获得目标语的重要特质。目前研究项目主要为汉语与格结构中的量化辖域、粤语A-逻辑量词、粤语名词短语的句法演变、以及上海话语法获得。

  大数据和社会场景下的互动语言意图深度理解研究

  随着在线社会媒体的快速发展,海量的真实互动对话文本在互联网空间中构建了一个现实社会的平行系统。典型的互动场景包括在线论坛和评论、电子邮件、在线实景聊天对话(文本或语音转录文本)等。这一平行系统中的互动语言大数据环境为我们分析社会、了解社会乃至管理社会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源,特别是真实场景中的互动对话意图(例如话题和情感)的深度分析的社会价值尤为凸显。我们在真实的社会互动场景下,针对互联网存在的大规模互动对话文本信息,结合语言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融合语义、情感和语境上下文,建立意图的可计算定义和表示体系,并建设大规模标注语料库。利用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计算方法,深入刻画人际互动语言中的语义和情感属性,构建面向对话人-话题-情感的混合知识图谱,进而实现社会互动场景下语言意图的深度理解和动态分析,并建设实时、可视和交互式的验证平台。

  主讲人简介:

  

  宋大为,2000 年7 月在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系获得博士学位。2012 年3 月至今,担任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兼职讲席教授和罗伯特戈登大学(The Robert Gordon University)荣誉讲席教授。在此之前,自2008 年11月起担任英国罗伯特戈登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席教授,2005年9月至2008年10月,在英国开放大学知识媒体研究所担任高级讲师,兼任研究主任;2000年9月至2005年7月,在澳大利亚分布式技术研究中心任高级研究科学家。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智能,致力于发展符合人类信息推理和认知特点的智能信息检索和大规模知识发掘理论与方法。近年来,大力推动基于量子力学理论的探索式信息检索、用户认知和自然语言理解研究。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60余篇,获得若干国际学术会议(包括2011年国际信息检索理论会议、2011年欧洲信息检索会议、2015年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了英国EPSRC、英国皇家学会、欧盟第七框架和地平线计划,以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973、863计划等共10余个项目资助。特别是2016年获得欧盟地平线计划玛丽居里创新研究网络项目350万欧元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0万元资助。其研究也得到若干知名国内外组织和公司的支持,例如IBM、雅虎、微软、百度等。

  作为学术领导者活跃在多项国际学术活动中,曾担任英国计算机学会信息检索专家组秘书长、亚洲信息检索会议(Asia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ocieties Conference - AIRS)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主席、以及多个在信息检索领域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 如 SIGIR、ECIR、ICTIR、AIRS 等) 的程序委员会主席、组委会主席或领域主席。自2012年加入天津大学后,带领团队成功主办2012年亚洲信息检索会议和2014年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暑期学校,最近获得2018年国际计算机学会(ACM)信息检索理论国际会议(ICTIR)主办权。

  人脑语言功能区的定位与保护

  语言在人脑中的神经表达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一百多年来,国际神经科学领域的学者普遍主张大脑语言功能区“统一论”(Universal Theory),认为世界上所有各类语言均由相同的大脑区域处理(如Paulesu et al., Science, 2001;Dehaene et al., PNAS, 2012)。然而,我们实验室过去十几年应用功能磁共振技术对中文脑机制的研究发现,中文作为一种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如英文)在语言特征和神经表达方面有显著区别。我们设计了不同语言水平的实验范式,研究了千余名中国正常和异常人群(如阅读障碍者),发现与英文不同,除国际公认的语言加工脑区外,中文还涉及到左脑额中回、左脑顶上回、右脑视觉皮层三个西方语言加工通常不涉及的关键脑区。这些发现表明,与传统的认为负责英文加工的靠近听觉区的脑区不同,临近大脑运动区的额中回主管中文;相对于英文来说,左顶上回和右视觉区两个负责空间分析和基本视觉过程的脑区对中文信息处理极为重要。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大脑语言功能区“文化特异性理论”。我们的研究结果为脑疾病患者手术前的语言脑功能区的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科学根据。此外,通过对中文阅读障碍者的遗传基础研究,我们发现,CNTN4是导致中文阅读障碍的基因,这一基因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但过去对西方语言阅读障碍的研究并没有发现这一基因的变异。对基因异常与大脑活动和大脑结构的关系的探讨将是未来神经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主讲人简介:

  谭力海,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曾任香港大学神经语言学终身教授、香港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9月 – 2014年)。现为《当代语言学》、Human Brain Mapping、Neuroscience、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Culture and Brain等学术期刊的编委。已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包括作为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1篇)、PNAS (10篇)、Current Biology (1篇)上的论文。国际学术期刊 Nature, Science, PNAS, Current Biology, Neuro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二十余种杂志特邀评审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神经影像技术对人脑处理语言的区域进行精准定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在国际神经科学界创立了大脑语言功能区“文化特异性理论” (Culture-specific Theory);将人脑语言功能区的发现应用到颅脑手术,指导临床上对脑疾病患者进行个体化手术入路设计,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我国国民大脑的语言功能;在基因、脑、行为三个层面对中文失读症进行系统研究,探寻我国国民语言障碍的特定脑功能异常模式和基因表达,为早期干预设计科学方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7-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5063号-1

邮编:10073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电话:010-85195379

mail:kyc_y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