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25届年会于2017年6月25日—27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会议由匈牙利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与布达佩斯罗兰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大会共收到449篇论文提要,经评议最终录取220篇,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法国、英国、德国、荷兰、波兰、匈牙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60余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汉语的历时与共时研究及其不同的数据来源和类型”,会议发言涉及历史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句法语义、语篇与语用、方言、语言类型学、信息处理、语言教学与习得、社会语言规划等方面。
开幕式现场
会议开幕式由匈牙利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包甫博(H. Bartos)教授主持,匈牙利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所长G. Prószéky 教授和罗兰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孔子学院匈方院长郝清新(I. Hamar)教授致欢迎辞。
包甫博(H. Bartos)教授主持开幕式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李宇明教授做了题为“文化多元化与多语主义”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单语主义”已经不再适合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多语主义”才是适应文化多元化的语言理念。
李宇明教授发言,刘丹青研究员主持
其他三场主题演讲分别是:
Rint Sybesma: Object positions
连金发(学会副会长):In-situ and ex-situ objects, event types and functional categories
Wolfgang Behr: Tracing linguistic variability in Old Chinese: What, if anything, was yǎyán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共有七位科研人员和两名学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语言所部分参会学者和学生
刘丹青研究员的报告《汉藏语言的若干显赫范畴及其跨层匹配》基于语言库藏类型学(Linguistic Inventory Typology)框架,在汉语显赫范畴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汉藏语系的若干显赫范畴,着重分析了音系层面的音节显赫、词类层面的量词显赫和句法层面的连动显赫三种显赫现象及语系内部的显赫度差异,进而发现三种显赫现象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刘丹青研究员发言
胡建华研究员(学会秘书长)与王蕾博士生的报告《婴儿指向中的句法心灵》研究前语言阶段婴儿指向能力的发展及其句法属性。文章指出,婴儿在会说话之前,通过发声和指向来构建传递信息的句法结构,从而以言行事。发声和指向是婴儿早期建构句子的基础:指向用来建构VP层,发声则建构CP层。婴儿的发声体现命题态度,而指向体现命题内容。
胡建华研究员发言
王蕾博士生发言
孟蓬生研究员的报告《“舌”的前上古音》采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梳理谐声(干声和舌声)及通转关系(含同源词和假借词)材料证明“舌”字前上古音(指商代及其以前的古音)本在闭口韵(谈盍部),后分别转入上古音的月部(祭部)和鱼部。“舌”字在现代闽方言中或读来母,也可以从上古舌声的通转关系中找到来源。“舌”字前上古音的考定对于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比较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孟蓬生研究员发言
张洁副研究员的报告是《说“闻”——兼谈上古汉语清鼻音声母》,通过考察“闻”字在上古出土文献中形、音、义的演变过程,探讨了与“闻”相关的上古汉语清鼻音声母的演化轨迹,认为清鼻音声母早在战国之前的中原地区就存在,不只是战国楚方言特有的语音现象;从秦朝开始,中原地区的官话语言中,清鼻音声母中的鼻音成分率先开始逐渐失落。
夏俐萍副研究员发言
张洁副研究员发言
王伟副研究员的报告是《现代汉语字母词的道理要怎么讲:拼音定大局》,他认为现代汉语中字母词的研究和规范,长期在理论上未能取得突破,主要是在“外来词”还是“外语词”的定位上未能与汉语拼音联系起来,以至于进退两难。从汉语拼音入手方能准确定位字母词并加以规范和管理。
王伟副研究员发言
夏俐萍副研究员的报告《清化与弱化——古全浊声母演变的两种模式》认为,从现代方言来看,清化是古全浊声母演变的主流,在全国绝大多数方言中,除了吴语和湘语之外,其他方言的古全浊声母都已经清化。在浊音清化之外,还观察到了古全浊声母的另外一个演变就是浊音弱化。浊音弱化主要发生在古全浊声母保留浊音的吴语和湘语当中。擦音化和响音化是弱化的两种演变方式,浊音清化与浊音弱化均以词汇扩散的方式进行,二者之间的竞争性演变,使得弱化以残留的方式保存在古全浊声母的读音当中,造成了规律演变当中的语音残留。
姜南副研究员的报告《汉译佛经中“为”的系词用法与语义复制》认为,很多学者都曾指出“为”在上古时期已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系词,既可引出体词性成分、也可引出谓词性成分,充任判断谓语,只是谓词性成分在谓语的位置上必需指称化。中古以后,“为”字判断句的谓语成分出现“体降谓升”的变化,特别是在汉译佛经中,“为”因复制了原典梵语be动词√as和√bhū的句法语义功能,使用范围扩大,可与各类谓词性成分自由结合,组成判断谓语,打破了原本系词“为”后只带指称性成分的限制,也可以联系和引出陈述性的动词、形容词甚至介词短语,表达陈述、疑问,甚至构成被动语态。这些新生的句法语义功能与古汉语中原本系词“为”的用法不相匹配,如果从一般形态句法学来看,这些用法更像助动词的功能。所以文章认为,系词“为”在翻译原文be动词的过程中发生了功能扩展,首先发展出助动词用法。正是在助动词出现的句法环境下,“为”才进一步语法化为语气副词和选择连词。
姜南副研究员发言
杨萌萌博士做了《何以并列?何为并列?》的报告,她认为不同语言有不同的并列表达策略,使用何种句法范畴的连接件实现并列(何以并列?)具有语言特异性,以致不同语言对“并列结构”的认知和定义(何为并列?)也不尽相同。可以说,“何以并列”的问题引发“何为并列”的问题,连接件的句法范畴决定了并列表达的句法结构属性。报告从句法理论和跨语言类型两个视角探究以“和”为代表的汉语并列义虚词在世界语言连接件图谱中所处的位置,指出汉语的并列对现有的句法理论和跨语言类型图谱都会提出挑战。
杨萌萌博士发言
杨萌萌博士和胡建华研究员做了《“主之谓”结构的句法》的报告。文章指出,在上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常出现一个“之”字,如“不患人之不己知”,这种“主之谓”结构是上古汉语十分多见的表达,且可以占据多种句法分布。报告认为“主之谓”是一个非定式句,充当各式各样的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也可以在感叹、疑问、祈使的语气下“独立”成句,但就是不能像定式句那样陈述事件。报告还从分布、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指出现代汉语的“NP的VP”并不相当于“主之谓”结构。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学会,是目前全世界汉语语言学及中国境内语言研究领域涵盖学科门类最全的一个主流国际学会,是中国语言学工作者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同行交流学术的国际平台。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已先后在亚洲、美国和欧洲多个城市举办年会,吸引了众多研究汉语语言学及中国境内语言的学者参加。
根据学会章程,理事会宣布:原副会长连金发教授接任会长,任期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研究员当选副会长,明年按例接任会长,任期一年。
学会设有“青年学者奖”(Young Scholar Award),参赛者必须是还未获得副教授或高级讲师资格且年龄为35岁以下者。今年南开大学文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秦鹏以论文《赵元任“橡皮带”效应的实验考察》投稿,从47篇参赛文章中脱颖而出入围决赛,并受邀参加年会进行论文答辩,最终摘得“青年学者奖”(YSA)桂冠。
学会还宣布了下一届年会,即IACL26,将于2018年5月4日—6日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中文部召开,提交论文提要的最后时间为2017年12月30日晚上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