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17年7月15日至16日
地 点: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
主办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中国语文》编辑部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
《外国语》编辑部
主 题:语言类型学前沿探索与跨语言视野下的语言研究
代 表:160余位
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
首 次:本次会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优势学科——语言类型学“设立后语言研究所首次举办的该学科国际会议
第三届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7月15日上午,大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隆重开幕。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分别致开幕辞。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致开幕辞
李岩松校长指出,语言研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认为语言类型学不仅是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整体发展的一个方向。
刘丹青所长强调,语言类型学研究把中国语言学界的目光引向了更加广阔的语种空间,代表了当下中国语言学的一股最新学术潮流,并且这股潮流还将推动中国语言学学术生态的根本性变革。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院长赵蓉晖主持开幕式
下面将从主旨报告、分组讨论、会议花絮和参会感想等四个角度来展现本届会议的风貌。
一、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分别在7月15日上午、下午和7月16日上午、下午分5场举行,有9位国内外著名学者报告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如下(按报告时间先后排序):
Walter Bisang教授
德国美因兹(Mainz)大学
主旨报告题目为:Radical pro-drop and typology: A historical and sociolinguistic account(《基本代词脱落和类型学——一种历史的和社会语言学的解释》)
Bisang教授指出普遍语法对基本代词脱落的解释存在问题,有必要采取类型学的视角对此重新加以审视,并通过频率、社会语言学、语言接触、历时发展等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基本代词脱落和语言历史中的屈折形态系统存在关联。
Matthias Gerner(马嘉思)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
主旨报告题目为Word class size and reanalysis(《词类大小和重新分析》)
Gerner教授选取特定语言中一些特定的词汇,对其大小、输出义、演变历史和模式等进行考察,发现词类中成员越多、演变得到的新义就越少,即词汇大小和输出之间呈负相关的关系。
程工教授
浙江大学
报告题目为《现代汉语程度短语的统一分析》
程工教授考察了普通话中补语标记“得”及其在跨方言中的分布情况,并基于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认为,现代汉语的程度结构本质上只有一种,应当把句法推导与其音系实现分离开来,从而化解补语标记的多样性与补语结构的一致性。
陆丙甫教授
南昌大学
报告题目为《汉英主观程度词系统中看“很不-不很”》
陆丙甫教授将“很不”和“不很”之间的差异置于整个“主观程度副词”的等级系统中去看,并通过汉英比较发现,两者都是贬义形容词的否定等级远少于褒义形容词的否定等级,但汉语对褒贬对立更为敏感。
朴正九教授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
报告题目为《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方言起点介词语义地图研究》
朴正九教授等对29种汉语方言中40多个表“起点”义介词的多功能性以及语义功能的家族象似性进行分析,构建出了其语义扩展的概念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对介词功能扩展的动因进行了认知推理机制方面的探讨。
刘丹青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报告题目为《寄生范畴:基于语法库藏限制条件的语义范畴》
刘丹青研究员在以往对显赫范畴和范畴扩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寄生范畴”的新概念,并通过对复数标记“们”,情态词“可”,副词“再”“又”以及时间起点介词、连词和时间名词等多个案例的细致剖析,指出寄生范畴是由语法范畴使用中的语义限制条件造成的。
Randy J. LaPolla(罗仁地)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为The debate on comparative categories in typology and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t positions(《语言类型学界有关比较范畴的争论以及不同观点的核心差异》)。
LaPolla教授全面梳理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类型学比较时所使用的范畴或概念的讨论,并一一进行评析,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重视真实的形态句法实现是必要的,因为形态句法成分的本质会影响到它的表现范式,同时也需要考虑这些范式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
黄行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为《中国民族语言声调类型的实证研究》
黄行研究员以实证的方法重点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汉语、侗台语和苗瑶语共同的四声八调声调类型是同源、接触还是共性机制所致。二是影响声调的主要相关语音属性是什么,并指出不同类型语言声调的形成机制既有共性又有差别。
沈阳教授
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为《类型学角度看汉语被动句的焦点选择和力度调节》
沈阳教授指出以往对“带宾被动句”甚至所有“被动句”构造的分析都值得怀疑,并提出了自己的假设:被动句原型结构是一种由“被”激活或由这种“被动动因”造成的“拷贝生成结构”。由于实际话语中不允许两次出现相同成分,就必须选择性地删除某些语义或语用上不需要的成分,从而形成各种实际使用的被动句。
二、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共分26组,每人报告20分钟,每组报告结束后集中讨论20分钟。7月15日和16日上午均为7个平行组,下午均为6个平行组。本届会议的分组讨论有以下五个特点:
分会场图1
第一,有若干集中的论题。
比如时体(7月15日上午D组和7月16日下午B组),领属(7月15日上午B组),施格(作格)(7月15日上午C组),疑问(7月15日下午B组),否定(7月15日上午F组),小句结构(7月16日上午C组和7月16日下午A组),语序(7月16日上午D组),意外和示证(7月16日上午G组)等。基于不同的语种,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同一个论题,有助于加强学者们之间的交流,深化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分会场图2
第二,出现了不少非语法领域的论题。
以往两届会议重在语法方面的类型学研究,本届会议有不少学者对语音(7月15日上午A组和7月16日上午E组),词汇和语义(7月15日下午A组、7月16日上午B组和下午F组),以及语用(7月15日下午C组)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这表明类型学研究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从语法向其他研究领域拓展。
分会场图3
第三,语种方面有所拓宽。
本届会议出现了以往研究中较少或极少涉及的一些语种和混合型方言,比如普什图语、瓦罕塔吉克语、格西霍尔语、青海民和甘沟话、南岛语系语言等。这些研究并不是简单的援引例证,而是积极地将类型学的调查、描写框架和基本理论运用到具体语种的研究中,并对相关问题做深入的讨论。
分会场图4
第四,类型学理论在应用方面有所发展。
本届会议中出现了数篇将类型学理论应用于语言习得、翻译和手语等领域的论文。这表明类型学理论是富有生命力的,能够为语言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更好地为语言生活服务。
分会场图5
第五,库藏类型学的研究有所增加。
库藏类型学于2011年正式提出,是中国学者为丰富和发展语言类型学理论所做出的贡献,已经得到了一些同行的认同并付诸研究实践。本届会议中,除了刘丹青研究员的主旨报告外,分组讨论中也有不少论文将库藏类型学理论与具体研究结合起来,涉及补足语从句、小句定语、疑问代词、量词、(非)现实、持续体、句末助词等问题。
7月16日下午,会议闭幕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举行。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吴建明副教授主持。
刘丹青所长做会议总结发言
刘丹青所长做了会议的总结发言,他指出:对类型学的共同追求把不同语种背景的学者有机地聚集在一起,参会学者大都受过语言类型学方面的训练,因此不会因为具体语种的不同而产生隔阂,相反能在非常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展开讨论。这是“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色。
下届会议主办方代表陈前瑞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前瑞教授代表下届会议主办方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有关情况,并欢迎大家届时踊跃投稿参会。
吴建明副教授主持闭幕式
多位中外学者参与了闭幕式上的自由发言,对学科发展和会议模式等提出了建议。
总之,本届会议秉承了近十年来国内语言类型学研究既注重挖掘具体语种的语言事实,又朝着超越语种和时代界限的方向而努力的研究范式。相信“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后将继续有力地推动国内语言学的研究潮流,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加入进来,不断开拓创新,为构建更高的语言学理论大厦添砖加瓦,为进一步打破国内语言学学科(专业)被分隔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之中、缺乏相互交流的现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