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编辑部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天津汉语国际教育协会、中国语言学书院承办的“《句法结构》与生成语言学60年——学术研讨暨座谈会”于2017年7月29日在天津市西青区天津师范大学会议中心中报告厅举行。共有6位知名学者做了主旨发言。
会议主席台
主旨发言摘要
转换的形式及功用:从《句法结构》到“最简方案”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Transformations:
From Syntactic Structures to Minimalism
潘俊楠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 / 法国科学研究中心 / 法兰西大学学院
自1957年以来,生成句法学大致历经了“早期转换生成-原则与参数理论-最简方案”三大发展阶段,其研究目的逐步从“观察充分性”和“描写充分性”过渡到“解释充分性”再过渡到如今的“超越解释充分性”。每一次新的理论模型的提出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两个要素之间的张力:一是随着理论的发展,具体句法规则在数量上递增;二是儿童能够快速获得母语这一事实要求句法规则不可以过于复杂冗繁。
作为最新的理论模型,最简方案建立在Strong Minimalist Thesis (SMT) 的假设基础上,认为人脑的语言机制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完美地满足连接 “意”和“音”这两大官能的需求。因此,只有那些能直接满足这一需求的句法操作手段(如:合并 (merge)、 一致 (agree)、加标 (label) 等)以及能同这两大器官形成“交接”界面的句法内部层次(如:逻辑形式LF和语音形式PF), 才能在语言机制内部被保留。
本次报告主要关注两方面的问题。
1. 我们将从语言机制的内部结构及与其外部界面的联系出发,对生成句法学的发展做一个简要的回顾。例如,初期理论中的“单一转换”的概念经历了从原则参数时期的“位移” (movement) 到最简方案早期的“移动” (move) 再到现阶段的“内合并” (internal merge) 的发展;同样,“宽泛式转换” 也经历了从“合并” (merge) 到 “外合并” (external merge) 的发展。 同时也要注意,语言机制内部的重要特征在不同时期的理论模型中一直都有所体现。例如,“高效运算”的特点在原则与参数框架下由位移的“局部性” (locality) 所体现,而在最简方案下,则由“次词库” (subarray)、“语段” (phase) 和“工作间” (workspace) 等概念所体现出来。
2. 我们也要关注句法操作在语言机制内部的精简所带来的一些理论问题。例如,就语言机制内部来说,有证据显示“一致” 、“移动”和“传输” (transfer) 的操作必须要同时进行,然而这一分析就必然与“特征继承假说” (Feature Inheritance Hypothesis) 产生一个“时间差”的矛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矛盾?又如,在句法运算中保留语法标签似乎直接违反了“包容性原则” (inclusiveness condition);然而在界面上,语法标签似乎能对语义解读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是否能把“加标算法”看作是符合SMT假设的?再如,从语言机制与外部其他官能的联系上来看,在最简方案的框架下语义和音韵不再能够干涉句法的独立运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另外,对于不同语言之间所体现出的差异的解释,也从原则参数时期提出的句法上的差别,慢慢地向最简方案下所提出的词汇本身的差别和界面层次上的差别转变,而这样的转变是否能合理地解释原则参数模型下大家已经很熟知的语法条件和现象,例如“束约三原则”(Binding Conditions A,B and C), “局部原则”下的“临近条件” (subjacency)、“位移范围条件” CED、“空语类原则” ECP以及强势孤岛和弱势孤岛的区别等。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汉语能为我们解决这些理论框架的问题提供什么样的论据和启示?
Approaches to Locality
Haihua Pan(潘海华)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arious approaches to locality in the Generative Grammar. It will first examine the conditions on movement, including the Subjacency Principle, the Empty Category Principle, the Condition on Extraction Domain, and Relativized Minimality. It will also discuss locality conditions related to binding, especially Binding Condition A. The conditions in the Minimalist Program, including the Minimal Link Condition and the 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 will be briefly discussed. The paper will point out issues and potenti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above conditions and principles using data from Chinese, and discuss possible solutions to some of the problems.
乔姆斯基“论斯金纳的《言语行为》”的现实意义
Chomsky's 'Review o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Its Current Relevance
李行德
香港中文大学
《句法结构》 (Chomsky 1957) 把科学理论建构的方法应用到语言分析,抛开结构主义在方法上的束缚,雄辩地证明,如果要给自然语言一个充分的描述,必须用到转换这种形式操作,提出转换生成语法模型。尽管这个突破性的光辉文献本身没有探讨语言获得,这本著作的心理语言学意义从一开始就被认识到,可见于同年发表的极具影响力的长篇评论文章 (Lees 1957)。乔姆斯基两年后发表“论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Chomsky 1959) 一文,对行为主义分析语言所表现出的种种理论误区,提出全面深刻的批判,阐述了他对语言本能和语言获得的观点。后来发表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里面的语言获得理论,从他评论斯金纳的文字当中能找到清楚的源头。乔氏这篇划时代的评论文章,不仅是当代语言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对我们如何看待当今语言学界各学派之间的纷争,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介绍该评论文章反驳斯金纳的论证要点,指出里面所反映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论战,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一直以不同的面貌持续进行着。尽管生成语法学派在普遍语法以及语言获得模型的建构上都经历了不少发展,但对语言本能和刺激的贫乏这些核心问题的基本认知,仍然没有偏离乔氏评论斯金纳的思路。
生成语法与汉语语言学研究——从认知-功能的视角看
The Contributions of Generative Grammar to Chinese Linguistics:
A Cognitive-Functional Perspective
张敏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
功能主义语言学(包括认知语法、功能语法、话语分析、当代功能类型学等)在语言研究本体论和方法论上与生成语法有着一系列差异极大的观念和做法,包括“先天”还是“后天”、“可能”(possibility)还是“盖然”(probability)、“规则为本”(rule-governed)还是“用法为本”(usage-based)等等,且不论具体分析手段与表征方式上的鸿沟。它们看似截然对立甚至水火不容,其间的差异不亚于Navajo和汉语。但若借用乔姆斯基的比喻,在外星人眼里地球人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那么,在学术史的视野里,这两大阵营是用同样的方式做同一件事,彼此仅有“方言差异”。在千年大尺度的学术史上,大抵平行于道与儒、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欧陆与英美等等。面对语言这样一个奇妙的复杂适应性系统,有此差异不足为奇。
而在百年小尺度的学术史上,生成语法的出现也是一个奇妙的事件,其影响所及已远超普通语言学及汉语语言学的范围,在此不论。本讲仅聚焦于生成语法为认知功能语言学及其汉语研究带来的影响与变革,包括既有及潜在的贡献。这涵盖多个方面:(1) 前GB时代的生成语法曾是一大批功能语言学家 (包括汉语语言学家) 的摇篮;(2) 认知功能语言学 (包括其汉语研究) 的观念、框架至少有一半是由生成语法催生的;(3) 星号革命 (以及与之相关的模型构建与验证思想) 给汉语语言学 (包括认知功能角度的研究) 带来较彻底的实验室方法;(4) 认知功能语言学对汉语具体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有一大批来自生成语法研究,许多研究领域和角度若非生成语法就几乎不可能出现;(5) 生成语法对不少功能主义研究具有现实及潜在的纠偏作用,等等。
学界对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关系有三种看法:(1) 不同学科论,(2) 学派互补论,(3) 和而不同论。尽管前两种看法各有其道理,我们持第三种看法,并相信它能最大限度地推进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就个人的研究经验而言,相互了解、学习与借鉴,已不仅仅是老生常谈的大道理,而是自己一再从中获益的切实体验。因此我们认为,生成语法必须成为功能取向的汉语语法学者学术训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句法抽象的边界——走向新描写主义
Abstractness in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s:
Towards Neo-Descriptivism
胡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新描写主义是一种实证主义的研究路向,主张使用语言学理论工具去深度“挖掘一些微观语言事实”和潜在的规则系统,以描写语言的微观句法、语义(micro-syntax/semantics)以及其他方面的特性为工作重点,侧重寻找“能够鉴别这几个语言项目特性的区别性句法环境(distinctive syntactic environment)并利用这一区别性句法环境进而对它们在微观句法/语义层面上的异同进行刻画和描写”,以其在区别性句法环境中的不同表现来反映其本质特性(参看胡建华 2009;李汝亚 2008;隋娜、胡建华 2016,2017)。
新描写主义的重点在微观语言事实以及抽象语法规则的刻画和描写。新描写主义追求以微观通宏观,力求通过一粒沙子来见识世界,即“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布莱克)。新描写主义与传统的描写主义不同,它追求对自然语言的“量子世界”进行刻画和描写。
音系表征的抽象性
Abstractness in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张洪明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 / 南开大学
生成音系学意义上的抽象性主要指底层形式和表层形式之间关系的抽象性。针对以SPE和上世纪六十年代其他生成派著作为代表的大量分析,Paul Kiparsky (1968, 1973)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音系如何抽象 ( how abstract is phonology) ?语音现实与音系表达之间是否可以允许不同?根据那时的理论假设,语素底层结构中的抽象音段没有语音表现,甚至不存在于该语言的音段库存中。六十年代的这种分析实践导致了跟直觉相悖的结果,Kiparsky将其原因归结为过度的抽象性,即它们所涉及的表达式,受其所对应的表层形式本质的制约不够充分。
关于抽象性的讨论导致了存在以更直接的方式绑定到表面解决方案,省略抽象结构。 Kiparsky (1982) 之后的工作以及Tranel (1981) 等人的后续努力都表达了这一立场,其研究结果最终成了Natural Phonology的基石 (Hooper 1976; Vennemann 1974; Stampe 1973; Dressler 1974)。虽然这场争论并没有得出什么具体结论,但因此而提出的抽象性问题仍与音系理论有关。本演讲将以中国语言学界流行的汉语“抽象重音”等说法为例,通过案例分析,继续抽象性问题的讨论,并试图澄清与此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会议现场
本文照片由北京语言大学王晓娜博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