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第九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吴早生、李思旭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7-10-31
字号:

  第九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7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安徽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安徽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商务印书馆协办。来自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及大陆的8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10月21日上午进行了大会开幕式,由安徽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吴早生教授主持。安徽大学副校长俞本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二室主任吴福祥教授和安徽省文史馆馆长、安徽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负责人黄德宽教授分别致词。

  
大会开幕式 

  吴福祥教授指出汉语语法化研究不仅成为汉语语言学最前沿、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也开始成为国际语法化研究的关注对象。应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语法化会议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的汉语语法化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和欧美(语法化研究)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的。所以,如何进一步提升、深化汉语语法化研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吴福祥教授强调指出,今后的语法化研究,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坚守和深化:

  第一,理论语言学取向。目前的汉语语法化研究,大致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汉语语言学取向,即运用国外语法化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汉语语法化的个案研究,目的是描写和解释汉语语法化的现象。另一种可以称之为理论语言学取向,即基于汉语语法化的研究来进行语法化理论的思考和探索,目的是丰富和完善语法化的普遍理论。相比较而言,后一种研究取向更难能可贵,因为如果我们仅仅关注汉语语法化的个案研究,那么我们所做的工作仅仅是为别人的结论提供佐证,这样的研究不仅难以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也不利于我们在语法化研究中获得话语权。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理论语言学的研究取向更为重要。

  第二,语言类型学眼光。语法化学说与语言类型学之间具有一种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类型学有两种:共时类型学和历时类型学,共时类型学关注的是人类语言共时模式的变异类型及其制约;历时类型学则关注的是人类语言演变的变异类型及其制约,而人类语言演变的变异类型及其制约正是语法化研究的目标。因此,在语法化研究中,语言类型学的眼光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只从汉语语言学的角度来做语法化研究,那么我们对某个特定的汉语语法化演变的性质及其类型学蕴含很难进行清晰的辨识和准确的定位。反之,如果我们把某个特定的汉语语法化演变置于历时类型学的框架中,放在人类语言演变的大背景下来审视,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判定,汉语这一给定的语法化演变,究竟反映的是人类语言演变的共性,还是某些语言具有的类型特征或者汉语独有的演变特性。

  第三,区域语言学视角。东南亚语言是大家广为承认的语言区域,虽然中国在地理上不属于东南亚国家,但在语言学上汉语尤其南方方言属于东南亚语言。汉语在结构模式、历时演变等方面跟东南亚语言有很多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从区域语言学角度很容易得到解释。但如果我们仅从汉语的角度来讨论汉语,那么这些共时模式和历时演变的相似性就很难得到合理解释。

  第四,比较方言学方法。方言之所以脱离标准语成为方言,前提是它具有自己的独立创新,这种独立创新可以是语音演变,当然也可以是与语法化相关的语义和语法演变。现代汉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即同一个来源的虚词在不同的方言里有不同的用法,这种用法实际上反映的是同一语言成分历时演变的不同阶段,所以用比较方言学方法,把这些见于不同方言的不同用法加以比较,就能寻绎出其语法化的路径,从而加深我们对汉语语法化演变的理解。


吴福祥教授致开幕词

  黄德宽教授对国内外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对汉语语法研究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语法化问题国际讨论会能够在安徽大学召开,深表荣幸。黄德宽教授指出,语法研究除了从语言学、汉语史等传统角度进行,如果能从出土文献这一全新角度切入,或许能有重要突破。

  黄德宽教授特别强调,目前的出土文献研究,已经远远超越了早期简单认字阶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同时发现其语言文化各个方面的价值。然而,目前的出土文献研究者普遍在语言学素养方面存在欠缺,真正从语言学视角发现出土文献价值的研究少之又少。对于出土文献现象,有的时候很难从文字层面发现其产生年代,若从语法角度,或许会有不同发现,这为确定出土文献的性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出土文献主要集中于先秦文献,但是近年来有关先秦汉语语法方面的研究进步比较缓慢,方法也过于传统。

  针对现存问题,黄德宽教授指出,特别期待汉语语法研究专家们能够多关注上古汉语和出土文献资料,同时注意甄别出土文献,确定其语料性质,一方面为语法研究提供材料,另一方面促进出土文献的研究。加强合作,融会贯通,这对两者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工作。目前,安大简(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有相当一批资料可以和传世文献对比,其中和原有文献的差异,值得我们反思以往的研究有没有问题。

 
黄德宽教授致开幕词

  开幕式后,进行了7场大会报告,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张谊生教授《述宾还是状中?——试论情态特征与句法功能之关系》、新加坡国立大学彭睿副教授《图式性构式的变异性扩展——以汉语状态变化句为例》、北京大学杨荣祥教授《“曾经”“已经”的语法功能差异》、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词类的认知基础——中国古代哲学视域下的词类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吴福祥教授《语法化、主观化与语义演变》、中山大学龙海平教授《现代汉语表提醒“你看”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唐正大副研究员《从一种新兴结构看补足语从句化和情态提升——以“是时候VP了”为例》。

  
张谊生教授做大会报告 

  
彭睿副教授做大会报告 

  

洪波教授做大会报告 

 

唐正大副研究员做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互动 

  10月21日下午是小组讨论,分别围绕语义演变、话语标记、构式化与构式演变、共时语法化、历时语法化与词汇化等专题展开讨论。

  
第一小组汇报现场 

  
第二小组汇报现场 

 
第三小组汇报现场 

 
第四小组汇报现场 

  10月22日上午进行了8场大会报告,分别是台湾清华大学蔡维天教授《汉语念力词的语法化进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李宗江教授《“不错、不假、没错”:从词组到副词再到连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杨永龙教授《“才”的强调意义及其产生途径》、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教授《从趋向动词到起始标记:湖北公安方言中的“去”》、中国人民大学陈前瑞教授《<左传>中“矣”的多功能性的量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宋文辉教授《预设失效和语用包容:部分多功能副词功能演化的机制》、上海师范大学宗守云教授《近代汉语“只顾”的词汇化和语法化》、中央民族大学卢小群教授《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给”字的历史发展》。

 
蔡维天教授做大会报告 

 
陈前瑞教授做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互动 

  大会报告后进行了闭幕式,由安徽大学文学院李思旭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盛益民副教授、浙江大学史文磊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张定副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雷冬平教授,分别对四个小组的发言和讨论进行了小结和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杨永龙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三峡大学文传学院黄婉梅教授介绍了下届会议承办单位的有关情况。

 
大会闭幕式现场 

 
大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