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第17届中国当代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征文

作者:当代语言学编辑部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8-02-28
字号:

  第17届中国当代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论坛定于2018年10月26日(周五)至28日(周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主办、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协办。

  两年一次的“中国当代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是国内唯一由期刊编辑部主办、以期刊命名的一线综合性国际语言学学术会议。历届大会都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学者参加。当代大会的议题涵盖语言学多个分支领域的研究,包括句法学、音系学、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语体学、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获得、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等,研究的语言不仅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汉语以及各地方言,还包括各民族语言、外国语以及手语。

  当代语言学研讨会最早可追溯到1987年。当时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院科研局批准,国外语言学研究室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范围的“国外语言学编辑工作研讨会”。第1届、第2届独立召开;自第3届开始,研讨会更名为“国外语言学研讨会”,与高校联合召开并邀请海内外同行参加,至1997年,累计召开7届。自1998年更名为“中国当代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扩大到中型国际会议规模,截至2016年累计召开16届。第17届“中国当代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18年10月26-28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

  本届会议期间,同时举办“论元结构和事件结构工作坊”(Workshop on Argument Structure and Event Structure)和 “手语语言学工作坊”(Workshop on Sign Linguistics)。

  本届研讨会将评选第二届《当代语言学》“青年语言学家奖”。

  一. 会议主题

  促进洋为中用、引进创新是历届会议的宗旨。本届会议欢迎当代语言学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句法学、音系学、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语体学、历史语言学、话语分析、功能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获得、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等。本届大会突出三个主题:1)句法语义研究;2)跨语言、跨方言比较研究;3)语言学与脑科学前沿交叉研究。

  本届会议与历届会议相同,为青年学者提供交流平台。欢迎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踊跃参加。

  另外,大会将评选《当代语言学》“青年语言学家奖”。评奖细则见《当代语言学》2015年第3期以及当代语言学网页和微信公众号(contempling)。

  二. 论文提交

  1. 语言:中文或英文。

  2. 提要长度:中文600字左右;英文500词左右。

  3. 提交会议论文摘要(包括《当代语言学》“青年语言学家奖”参奖论文)时请提供两个版本:一个版本请注明论文题目、关键词、作者姓名、通讯地址、电子邮件、联系电话(务必);另外一个版本请仅给出论文题目以及摘要或论文全文内容,作者信息不要注出,以便用于匿名评审。提交以上两种版本的论文摘要或参奖论文时,请在摘要或参奖论文首页的左上角注明所属的研究领域,如句法学、语用学、语言类型学、儿童语言习得等。

  论文摘要及“青年语言学家奖”参评论文全文请提交至会议专设电子邮箱:contempling@163.com。提交“青年语言学家奖”参评论文全文时请在电子邮件主题栏注明“参奖论文”。

  三. 时间安排

  1. 提交会议论文摘要的最后截止时间:2018年7月6日。

  2. 提交“青年语言学家奖”参评论文全文的最后截止时间:2018年7月1日。

  3. 论文摘要审阅结果通告时间:2018年8月20日。

  4. “青年语言学家奖”参评论文入围结果通告时间:2018年9月1日。

  5. 正式邀请函发出时间:2018年9月8日后。

  6. 提交会议论文全文的最后截止时间:2018年9月21日。

  7. 会议时间:2018年10月26日至28日。

  四. 费用

  会议注册费:800元/人(学生减半:400元/人),其他费用自理。

  大会主办方联系人

  钱有用
  
电邮:contempling@163.com

  电话:010-85195392

  大会承办方联系人:

  易伟明
  
电邮:ywm@bit.edu.cn

  电话:010-68912270

  陈琳
  
电邮:chenlin_bit@bit.edu.cn

  电话:010-68912690

  郭戈
  
电邮:guoge@bit.edu.cn

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