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于201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中国语文》编辑部主办,暨南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商务印书馆协办。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以及日本的9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与语义、语用”和“现代汉语虚词与语法范畴”等专题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会议开幕式由暨南大学文学院赵春利教授主持。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夏泉教授致欢迎辞,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研究员致辞,强调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范围进行进一步拓宽;既要与西方当代理论方法对话,也要学习中国传统有关语言的见解和经验;要变追新为创新,继承前辈大师的精神,努力在理论上实现超越;对年轻一代继续超越和创新提出了希望和祝愿。
以下学者做了大会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研究员的报告《比附“主谓结构”引起的问题》指出,西方语言和语法以主谓结构为主;说汉语也存在“主谓结构”,则是一种比附的说法。他通过施格型、中动式、事件结构、关系从句、话题凸显这五个具体的热点问题,讨论了比附“主谓结构”引起的问题,并且指出,汉语中大量的无主句、受事主语句、主谓谓语句、连动句、流水句都超出了以主谓结构为主干的语法框架可以覆盖的范围;并通过布隆菲尔德《主语和谓语》一文,强调要重视语句产生的心理过程和人们的语感,不能在分析一种语言时注入这种语言没有表示的区分。
暨南大学邵敬敏教授的报告《“一V了之”框式义的消极倾向及其两面性》指出,框式结构“一V了之”表示“直截了当地做了V这个动作,姑且解决了某个问题或难题”;其使用前提是面临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或难题,主体者做出直截了当却消极逃避的选择。该结构中的动词通常是单音节的,也存在某些变式。这个框式结构与否定句式和反问句式高频共现,表达消极的语义倾向;但也有表达积极进取型的情况,而这源于主观情态与中国文化价值观。
南昌大学陆丙甫教授的报告《换一个起点看句子分析问题》主张将“认知语言学”还原到“感知语言学”,指出语义角色的数量与句法成分的数量,分别受制于短时记忆限度(7±2)和工作记忆限度(4±1);句法成分是能够快速区分、识别的语义范畴,并据此讨论了汉语中的单论元句(存现句)、双论元句、四成分句(双及物句),并对话题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对于话题的过度强调会掩盖语义功能,遵循简单到复杂程序,分析中不妨先把话题问题放一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石定栩教授的报告《副词的多维角度分析——从“确实”“实在”和“真的”说起》考察了近义副词“确实”“实在”和“真的”的使用情况,指出“确实”表示确认所在小句命题内容为真;“实在”表示所在小句的评价才是准确的,是说话人主观认定的极值;“真的”用作副词时,表示所在命题为真,用来反驳背景命题。此项研究说明,互换是区分近义词的有力手段,近义词的差别可能是语义、句法、语篇某一方面的,也可能是多方面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梅研究员的报告《北京话“这就”的跨层词汇化及其将行义的浮现》讨论了北京话表示将行义的“这就”。在表达将行义时,“这就”仅以说话时间为参照,对话中含有“这就”的语句表达施为性行为——宣告即将发出的行为。接下来,她从搭配的固化、语境的固化和意义的固化三个方面考察了“这就”将行义的浮现过程,并由此强调,从言语行为功能出发,考察句法形式与言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可能为演变条件提供新的视角。
上海师范大学张谊生教授的报告《合音词“消”及其“X消”的功能、功用与演化》从共时与历时结合的视角出发,细致描写、分析了“消”的搭配情况、表意特点和表达功能,并归纳了“消”的演化历程——黏着化到语素化、词缀化到附缀化、标记化到关联化。他指出情态化的表达、双音节的韵律、高频的共现等因素,都对“X消”的发展凝固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语法化的角度看,“X消得”“X”的前加导致词缀转化为附缀。
北京大学周韧教授的报告《汉语主语的有定、无定和已知、未知》基于有定性的语义基础,对“客人来了”句主语的有定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考察,提出“汉语主语有着很强的有定倾向”是主语经常作为已知旧信息所带来的附加效应。由此他分析了无定名词主语句、无定把字句等相关现象,指出汉语中名词性成分有定和无定的区分并不是强制性的,与其说汉语的主语和话题倾向于有定,不如说汉语的主语和话题倾向于已知。
暨南大学赵春利教授的报告《副词“简直”的分布验证与语义提取》以语义语法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副词“简直”的语法意义。他指出“简直”所指对象必须具有“有界极度义”而排斥数量;其语义指向成分可分为性质隶属度、数量多少度、关系相似度和情态偏离度四种类型。“简直”自身的语义具有主观评价性、情态夸张性,在逻辑关系上表达虽非极是性,其指向对象具有程度性、极性有界性。
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张黎教授的报告《汉语疑问词连锁句的逻辑构造》讨论了像“谁回家早,谁做饭”或“吃多少拿多少”这样的“疑问词连锁句”,将疑问词连锁句从句法上分为最简式、鱼贯式、对映式和离散式;两个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是非规约性的。他指出疑问词连锁句是一种事态关联句,不是事件呈现句;其构成方式是疑问焦点间的粘着;从话语模式看,它体现了关联凸显的话语逻辑构造,其前提是话者谋求听者与其共享两事件间的关联。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灿龙研究员的报告《关于体词后附“一个NP”的用法》在考察“体词+人称代词”的语法属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中“一个NP”在句子中的语用功能。他认为,“一个NP”是一个降级说明成分,其语用功能在于突出、强化相关命题内容的理据性,从而更为鲜明地增强整个语言表达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灿龙研究员主持。暨南大学邵敬敏教授做总结发言。他回顾了语法讨论会的历史,指出本次会议有“务实、求真、民主”三大特点,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他指出这次会议的突出关注点:1)句法结构研究,2)虚词研究;热点研究对象:1)语义分析,2)话语分析,3)构式研究,4)句式;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1)情态研究,2)语义分析的多角度形式验证,3)话语分析的范畴的归属问题(语法还是语用),4)研究手段的现代化,5)理论的思辨。他强调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以理论方法的多元化促进汉语语法研究的繁荣。
第二十一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将于2020年在北京大学举行。
论文目录
(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安本真弓 汉语表可能的两大句式之二语教学分析
陈颖 汉语中路程到程度的语义演变
陈禹 说明语体中事件的句法配置
陈振宇 定指化操作及汉语两大句法位置的定指性问题
储泽祥 “一份V”现象及互动性的制约作用
杜可风 从跨层到副词:“难于”的演化历程与表达功用
方迪 句法投射、话轮构建与行为识解
方甲珂 目的义副词“特地”的意志、态度、认知研究
方梅 北京话“这就”的跨层词汇化及其将行义的浮现
关越 从“不完整句”看汉语语法“用体包含”的特点
郭光 “知道”的非叙实与反叙实——兼论“早知道”的语法化
韩蕾 试析汉语“满+N器官+XP”的构式性及其来源
蒋静忠 “V1一量V2一量”对举句式研究
金立鑫 普通话“NP的VP”的句法语义实质
金茗竹 从生成词库论角度看“一顿+w”高程度语义的实现
寇鑫 指量结构和关系小句位置关系及其信息功能差异
李炜 清末以来北京话口语中的“给VP”结构
李宇凤 推测与否定的语用互动
李宗江 现代汉语两个评价式换言标记构式
林华勇 粤方言及普通话中的惯常体形式
刘街生 “请进”是什么结构?——再说兼语式是一种句法连动式
刘探宙 汉语指称的辨识问题
刘小辉 “分别”和“集体”事件量化功能
刘娅琼 “还是”在话题转换中的用法
卢笑予 从类型学视角看汉语惧怕义心理动词
鲁承发 “(没)VP之前,S”构式中“没”的隐现机制
陆丙甫 换一个起点看句子分析问题
陆志军 “曾经/已经”的语法意义
罗琼鹏 跟“还”有关的几种用法的逻辑分析
马国彦 “什么”与元语否定:标记和互动
牛彬 “某NP”的指称性质和话语功能研究
齐菲 北京口语双及物结构的论元语序研究——基于信息结构理论的探讨
祁峰 疑问和焦点如何互动?
钱坤 介词“凭借”的语义组配与形式验证
强星娜 自然口语中重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与话题结构的影响
邵洪亮 具有评注功能的一类连词——从“不料”的动、副、连之辩谈起
邵敬敏 “一V了之”框式义的贬斥倾向及其两面性
沈家煊 比附“主谓结构”引起的问题
石村广 从使动和自动的对立看汉语动结式的类型特点
石定栩 副词的多维度分析--从“确实”“实在”和“真的”说起
石飞 “就是了”的语义功能嬗变
宋文辉 再论汉语补语的本质
孙嘉铭 量化义虚词的情态功能及其句法语义特性
孙利萍 新加坡华语“一下”的特殊用法及成因
孙天琦 试析“V+个+VP”结构的句法属性及生成机制
唐正大 从“怀疑”看汉语宾语从句的主句性
田婷 汉语口语会话中副词“反正”的语义及功能分析
完权 人称代词移指的互动模型
王灿龙 关于体词后附“一个NP”的用法
王冬梅 “好嘛”的一种特殊用法功能——从对话到独白
王红旗 并列结构并非语法结构
王倩倩 现代汉语“VP的NP”定中结构的非论元提取性
王涛 副词“才”表条件义的句法功能和语义来源
王天佑 立法文本多项列举句中“和”“或者”的用法及规范
王伟民 描摹性副词与形式动词共现时的分布限制与位移选择
王小溪 现代汉语中两类不同的“动宾+宾”结构探析
王宇婷 汉语“程度副词+否定+形容词”的差异性分析
吴婷燕 情态副词“怪不得”的话语关联与语义情态
吴早生 汉语附加问的层次地位
项开喜 认知感情类动词的语义演变与惯常体表达
肖治野 “并”的话语用法与叙述用法
谢心阳 汉语自然口语陈述疑问句刍议
颜刚 从数量义到情态义——“八成”的语义演变
杨海明 视点选择的主观化与大数据
叶狂 平行合并理论下的汉语同位结构“NP+一量名”研究
尹常乐 “一个V”结构的情状类型和事件化解读的机制
于泳波 “全部”与“所有”:凸显整体与凸显外延
翟赟 从“给”字被动句看南北官话的差异
张爱民 基于义素分析和构式分析的贬损修辞
张帆 从“假装”与“忍住”看汉语的叙实性
张黎 汉语疑问词连锁句的逻辑构造
张谊生 合音情态动词“消”的性质、功用与演化
赵春利 副词“简直”的分布验证与语义提取
赵果 类型学视野下身体部件字转义的语义和语法考察
赵彧 功能表现、顺序象似与图式结构——以“NP1+不+按NP2+VP”为例
钟叡逸 论非典疑问词的句法层级及其语用效应
周红 从动趋组合看动词的空间方向性特征
周静 趋新中的返古与大数据——以“不可或缺”为例
周娟 论话语标记“从某种意义上说”的话语功能和语用功能
周韧 汉语主语的有定、无定和已知、未知
朱其智 “N+的+V非谓”之“V非谓”作为有标记项在语法手段选择上包含在无标记项“V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