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首届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作者:王照南、李子鹤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8-10-31
字号:


与会人员集体合影 

  由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共同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首届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0月20日至21日在首都师范大学成功召开。

  本次会议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以及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葡萄牙国立米尼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共计80余位专家学者莅临。

  大会开幕式于10月20日上午举行,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洪波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晓娟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马自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所长刘丹青教授、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会长吴福祥教授分别致辞。


会议现场


李晓娟教授


马自力教授


刘丹青教授


吴福祥教授


洪波教授

  10月20日全天和10月21日下午均进行大会发言。发言学者及题目分别是(按发言时间顺序): 


江蓝生:《因声求字与因义求字——俗语词“硌硬”考》


蒋绍愚:《也谈文言和白话》


麦耘:《古三四等在韩国汉字音中的表现》


冯胜利:《论黄侃的发明之学与傅斯年的发现之法》


贝罗贝:《再论汉语言说动词的语法化》


戴庆厦:《景颇语一个半音节在汉藏语语音研究中的地位》


刘丹青:《吴江(同里)方言的允准义唯谓宾动词“让拉”及其由来》


黄天树:《甲骨虚词中有关时空观念的一些语法规则》


吴安其:《古汉语的屈折形态》


黄德宽:《从出土文献看字词关系的历时调整一一以"袭"及相关字词为例》


汪维辉:《〈京本通俗小说〉系伪书的语言学证据》


潘悟云:《音韵学方法的新思路》


张敏:《先秦至现代汉语“泛定语”与“准复合词”现象的区域类型学背景》


李兵:《瓦罕塔吉克语基数词和进位制的来源》


朱庆之:《“床”为何在中古从卧具专名变为坐卧具通名》


董志翘:《关于古代汉语大型辞书中“因误成词”词条的处理》

  李如龙教授提交了论文《汉字的二重性论纲》,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由武汉工程大学张艳梅老师代为宣读论文。

  10月21日上午大会进行分组讨论,60余位代表做了小组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材料等各个方面,对汉语通语、方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历时演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会议安排紧凑,组织有序、讨论热烈、争鸣不断,学术氛围极为浓厚。小组报告的学者及题目有:

  

第一组:

  赵彤:《语言自迩集》O韵的舌齿音字

  杨军:从中古语音变化论慧琳“熊”字的注音

  李豪:结合古文字和文献用字谈“兕” “弟” “雉”等字的上古音构拟问题

  李红: 印欧语的变音(Umlaut)与汉语音韵学研究

  施瑞峰: 上古汉语的*T-系、 *L-系声母及相关古文字问题补说

  谭翠:《思溪藏》本《大佛顶首楞严经音》与宋代语音

  陈忠敏:浊声母气嗓音与低调

  储泰松:唐代通语基础音系的转变

  支建刚:谈谈“Z变调”

  钟蔚苹:文白异读中的同形异读现象——以厦门、汕头、海口三点闽南方言为例

  刘巍:从宁河话看冀鲁官话保唐片阳去的演变

  周伟:日语汉字音中的古代汉语南方方言

 

第二组:

  董秀芳:汉语语篇中的插叙标记及其演变

  史金生:“够”类副词的语法化

  李小军:试论汉语伴随格向工具格的转变

  陈祝琴:仆倒义动词语义演变的系统性考察

  杨作玲:现代汉语同形异构主谓补语句的形成过程

  李美妍: 疑问代词“安”“焉”“恶”反诘意义的产生机制

  刘华丽:使役变异句式“(NP1)教/叫/使/命/令(NP2):直接引语”研究

  张丽丽:反义复合语气副词的用法及成因

  朱丽师、杨永龙:否定性违实条件句“不是C1,C2”的产生过程

  陈前瑞、龙海平:《诗经》中“既、终”的功能分布及区域特征

  闫斯文:上古汉语“赏赐”类谓语动词句式的演变

  金宏:魏晋南北朝单音节总括副词计量分析及变因考察

  包乌云:谈《元朝秘史》底本文种问题

 

第三组:

  冯蒸:什么是历史比较法的构拟——忆李方桂先生教我如何构拟古音

  洪波、景黎黎:从跨语言视角看上古汉语的“所+介+动”结构

  杨荣祥:上古汉语语气词“乎”的多功能解释

  金理新:元音松紧与动词的体

  朱冠明:再谈近指代词“這”的来源

  刘沛江:藏缅语形修名短语语序的渐进式演变

  刘杰:江沙维《汉字文法》语言学价值考探

  彭睿:图式性构式历时演变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石锓:明代汉语的致使结构研究

  刘兴忠:连词“无论”的一种特殊用法——兼及“无论”的否定和排除功能

  胡亚:“把”字构式的 原型-边缘扩展过程

  杨贺:中古汉语名词性前缀“老”及“老”族派生词

  赵雪伶:汉语方言“可”的语法化路径

 

第四组:

  华学诚:《方言》“屑”训“洁”考——兼论“屑”之词义演变与“不屑”的成词

  张博:并合造词法对词义结构与词义发展的影响

  黄树先:黄陂话中的扑克牌——扑克牌的语言学解析

  张春泉:《孽海花》中的术语——兼与《围城》中术语的比较

  余坚:“闻”表“趁”义来源再考

  彭著东:两周金文同义连用研究

  蒋冀骋:说文解字注音释义小记

  吴福祥:词义感染与删略生义

  胡敕瑞:隶书形近相误揭例

  冯桂芹:也考“夏”之形义——兼论夏代之“夏”

  王伟丽:北京话词汇语义动态变化模式探究

  

第五组:

  陶寰、盛益民:论共同吴闽语的词汇特征

  覃凤余:也释“侬”

  崔山佳: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姓”是不典型的关系动词

  闫艳:非汉源本草名物考释二则

  谭峥:“回头”时间义项的产生

  关秀娇:上古汉语服饰词汇词义引申机制分析

  刘文正:“凌迟”的联绵词化及相关理论问题

  倪博洋、曾晓渝:中古汉语入声调值与舒促同值的声调格局

  意西微萨·阿错:“藏-阿尔泰系语法流”相关问题讨论

  崔延燕、三木旦:从演化路径类型的视角考察安多藏语科才话的送气擦音

  李子鹤:纳西语带鼻冠特征声母的来源

  杨大雪:洛大藏语语音演变

  闭幕式由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常务理事曾晓渝教授主持,各小组召集专家杨军、陈前瑞、彭睿、胡敕瑞、陶寰就各组讨论情况做了汇报。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副会长杨永龙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对本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闭幕式最后,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承办方西南大学文学院张春泉教授对与会专家发出了热情邀请,下届研讨会将于2020年在西南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