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会场主席台(《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张哲摄)
2020年9月25—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韩国教育部、韩国研究财团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韩人文学论坛”(线上)顺利召开。本次论坛是中韩人文交流领域在疫情发生后举办的首个重要研讨会,在北京、首尔设集中会场,现场连线。论坛的中方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为总协调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为牵头单位。来自中韩两国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人文价值的再发现及新诠释”的主题展开研讨。
开幕式由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李知恩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韩国教育部副部长朴栢范,韩国研究财团理事长卢贞惠,韩国人文学总联合会代表会长朴逸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翔在致辞时表示,中韩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韩建交28年来,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日益深化,各领域交流成果丰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各国人民生命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在中国抗疫面临物资紧缺的时候,韩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向武汉等地捐资捐物,给予中方宝贵帮助和支持。在韩国疫情严峻时刻,中国人民感同身受,同样伸出援手。患难见真情,中韩两国为合作抗疫树立了典范,为国际社会战胜疫情增添了信心与动力。
高翔认为,本届论坛以“人文价值的再发现及新诠释”为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面对新冠疫情,中韩两国彼此支持、紧密合作,正是以仁爱、集体主义为特征的东亚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国学者通过开展深入的学术对话,实现人文学文化价值的再发现、新诠释,必将为两国发展、地区合作,乃至世界和谐与繁荣注入人文智慧与活力。
卜宪群表示,本次论坛在疫情期间顺利召开,见证了中韩两国密切的合作关系。期待两国学者切磋学问,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为探索社会发展道路贡献智慧。
两场主旨演讲分别从思想史、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中韩人文传统的异与同。韩国延世大学白永瑞教授的报告“东亚文明论述使用法”,围绕个人修养与社会改革的关系,探讨了过去一百年变革期间韩中两国对文明的理解和论述。他指出,新冠肺炎事态促使我们重新理解文明,东亚文化强调集体主义,重视秩序,东亚地区个人修养与社会改革并进的文明论述与欧美文明不同,为文明转型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丹青教授、上海商学院白莲花副教授做了题为“汉语韩语的类型学比较”的主旨报告,从音节类型、语序类型、话题结构三个方面对汉语和韩语进行了类型学的比较。指出,汉语声调显赫、音节结构相对简单,音节具有显赫地位,韩语使用音素文字,但以音节为单位拼写,整体上具有音节显赫的特点,但音节界限和稳固性不如汉语;语序方面,虽然汉语和韩语有主动宾和主宾动的根本对立,但是汉语在定语前置等方面更接近韩语的语序类型;韩语和汉语都是话题结构显赫的语言,但韩语话题和主语都凸显,话题结构不像汉语那样具有多样化的扩展功能。中韩地理位置相近,语言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在类型学的框架下考察汉语和韩语,有助于找出汉语和韩语内部共同的特征,更好地解释汉语和韩语中一些独特的语言现象。
刘丹青教授
白莲花副教授
本次论坛共同研讨环节的主题为“后新冠时代的人文学作用”。由韩国西江大学柳东春教授主持。韩国光云大学田宝玉教授的报告“新冠肺炎的悖论”、韩国忠北大学郑世根教授的“世界性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染伦理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教授“家国情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脊梁”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的“面向疫情危机的认知补偿策略”围绕后新冠时代人文学面临的挑战、机遇及人文学应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陈文学书记、张伯江所长、李爱军副所长、白晓丽副所长等参加了当天的开幕式和研讨会。
本次论坛下设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化教育四个平行分论坛,其中语言文化教育分论坛分4个单元,共8场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数十位学者在线上或线下参会,积极参与讨论。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中韩语言的社会性指标:性别差别机制”,由韩国外国语大学罗敏球教授主持。
韩国光云大学金素荣教授的报告“韩语语言表达中性别差异的性格及其替代表达考察”,考察了韩语性别歧视性语言表达的特性和类型,通过对过去政府机关报告的整理和分析,探讨了替代表达的形成方式。评议人上海商学院白莲花副教授认为,该研究对于认识韩国性别歧视语言和替代语言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建议作者进一步归纳政府或市民团体选用性别歧视语言替代用语的倾向性和特点,并分析替代用语多使用已有、不太频繁的词而非新造词的理据。
大连外国语大学陈艳平教授的“中国韩语学习者与韩国母语话者中称赞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一文指出,中韩大学生男女之间在对外貌、所属、能力、性格进行称赞时,具体的使用频率和表达方式不同,提出在教授中国学习者使用韩语进行称赞言语行为时,应充分考虑性别因素,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韩国釜山大学金钟洙认为,该研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实证研究,建议作者扩大考察范围,分析文化、环境、地域、年龄、地位、主题、语言等因素对称赞言语行为的影响。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文学研究的科学性解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李爱军教授主持。
韩国西江大学金志暎教授的“语用论意义和神经回路:对交际的神经语用论考察”一文,回顾了神经语用论的研究成果,提出语用论原理的神经基础并不存在,引导语用论意义的并非特定原理,而是人类的一般认知作用和保存在神经回路里的经验。上海大学丁治民教授认为,该文选题新颖、独到,对前期研究作了全面的梳理,所选例句具有典型代表性,建议作者进一步关注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相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罗颖艺博士的报告“跨语言中的因果语序加工:从行为到神经证据”,介绍了其团队对不同语言中因果语序加工机制所开展的实证研究,围绕内容域(content domain)因果是否存在语序偏好的主题,探讨了事理性的因与果在语音产出和在线阅读加工的不对称性,以及信息结构和因果标记对其的影响,讨论了因果标记引发的因果事件阅读加工与时间标记所引发的过程的差异。研究采用了语音产出、眼球追踪、脑电(EEG)等技术,获得了从行为到神经方面的证据,多维度展现了不同语言中因果加工的一致性和特异性。韩国亚洲大学李惠景教授认为,该研究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揭示了因果关系具有的语言普遍性,对揭示作用于因果逻辑的逻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作者进一步分析不同语言表达因果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
李爱军研究员(右)和罗颖艺博士(左)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通过人文学大众化实现的人文价值再发现”,由韩国西江大学姜柄圭教授主持。
韩国东国大学金英敏教授的报告“人工智能与人文精神:数字时代的人文学大众化”,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人文学大众化事业的现状与趋势,详细介绍了韩国在人文学大众化方面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钱有用副研究员认为,文章具有开阔的理论视野,阐明了人文精神在数字时代的独特价值,提供了丰富、实用的经验,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设想,建议作者进一步阐述人文学如何面对技术变革对人类认知及情感体验带来的冲击。
钱有用副研究员
上海外国语大学金基石教授的报告“韩国朝鲜时期的汉语教育及其超前特征”指出,朝鲜时期汉语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本土化措施,采用对比语言学视角的翻译教学法,强调语言教育与经史教育并举,编写交际功能导向的汉语教材,重视汉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领先时代的超前理念和超前意识。韩国放送通信大学吴文义教授认为,文章充分展现了朝鲜时代汉语教育所达到的高度,对当今汉语教育具有启发意义,并就当时汉语教育的一些方法在当今时代的适用性与作者进行了交流。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文化艺术为基础的城市复兴与绅士化(Gentrification)”,由上海大学丁治民教授主持。
韩国庆星大学全国鸟教授的报告“绅士化:文化艺术为基础的都市复兴和阶级问题的当代涵义”,探讨了“绅士化”的历史社会背景,分析了城市化与新自由主义、艺术家的关系,通过韩国釜山和中国长春的两个实例,探究了现实中不同主体之间文化政治上的互动。中国人民大学岳永逸教授认为作者用富有哲学思辨的诗意语言,描绘了基于文化艺术的城市再生,勾勒出了当代城市、文化、文化实践者三者之间互动的复杂面相。在评议最后,就西方价值理论对东亚城市文化艺术再生状态的解释力与作者交换了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河教授的“城市文化空间:从生存性居住到展示性居住”一文,解析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含义,提出了“生存型居住”与“展示型居住”的概念。结合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认为城市生长存在两种逻辑,即以生物有机体演化的方式成长的古典型城市的生长逻辑,和以区域性、嵌入式、模块化的方式对城市空间不断进行结构性置换的现代都市的生长逻辑。韩国城北文化财团权敬于教授赞同文章从哲学角度对“城市化”的分析,认为政府、媒体、艺术家、市民等各方应建立有效交流机制,使那些如同过客“暂时停留在城市”生活的人能定居在城市,成为空间的主体。
韩国研究财团人文学团长金性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教授出席闭幕式并致辞。张志强表示,在本次论坛上,中韩学者聚焦于中韩两国历史发展和现代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从各自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思考出发,展开了深入对话。与会学者报告了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在思想碰撞和交流中,沟通了想法、传递了情感。中韩人文学论坛的主旨就是对中韩两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异同进行探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实现两国和谐关系的关键价值,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期待中韩人文学论坛伴随中韩两国之间的情谊长期持续下去。
论坛闭幕式
“中韩人文学论坛”于2015年创立,轮流在两国举办,已成为两国人文交流领域国家级重要平台。五年来,以论坛为桥梁,双方学术界就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交流与互鉴等主题展开对话和交流,为增进双方了解与互信、促进中韩友谊不断加深、推动两国友好关系向前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