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结项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召开

作者:于方圆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2-01-06
字号:

  2021年12月17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结项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在线下和线上共同参与了会议。

  结项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项目处汤井东处长主持,陈昌来教授、高顺全教授、李运富教授、杨荣祥教授、张美兰教授、张玉来教授、朱冠明教授等7位专家受全国社科工作办委托参加了评审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蓝生研究员、语言研究所所长张伯江研究员,语言研究所科研处张骅处长、院科研局项目处孙丽文同志等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课题组成员冯胜利教授、胡敕瑞教授、赵长才研究员、石锓教授、宋亚云教授、祖生利研究员、陈丹丹副研究员等。与会专家一致推选杨荣祥教授担任本次评审专家组的组长。

  语言研究所张伯江所长致辞,指出汉语历史语法研究近些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该项目提交的成果在不同理论方法的指导下对汉语语言事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内容十分丰富,希望各位评审专家对成果进行客观评价的同时,也对我们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张伯江所长

  该项目首席专家杨永龙教授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的完成情况和研究成果。项目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历史语言学研究》等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了60余篇前期阶段性成果,不少成果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最终提交结项的成果是《多卷本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丛书,以时代为经、以语言现象为纬,对汉语历代语法现象开展扎扎实实的研究,包括上古汉语三卷、中古汉语一卷、近代汉语三卷,总字数166万字:卷一《上古汉语语法特征及相关理论问题》着重发掘上古汉语形式句法、韵律语法和语体语法的三维一体的语法特征及相关理论问题;卷二《上古汉语的谓词与谓词性结构研究》主要讨论谓词及相关的句法结构问题,包括使动、被动、双宾结构等;卷三《上古汉语的话题、焦点与指称研究》着重讨论上古汉语与语用相关的一些问题,包括话题、指称、焦点三个部分;卷四《中古汉语虚词及句式研究》有意识地利用汉译佛经文献,兼顾中土文献,对中古汉语语法的一些具体语法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解释;卷五《近代汉语复杂句整合研究》以近代汉语中的复杂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句子类型之间的整合模式;卷六《近代汉语虚词与句式研究》主要是从类型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理论出发,对近代汉语一些重要的虚词和句式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卷七《语言接触与近代汉语的发展》着重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研究近代汉语时期的语言发展和变化。整个项目的主要特色在于以问题为导向,力求语言事实与理论兼顾、句法研究与语义语用演变兼顾、描写与解释兼顾。主要不足是系统性不够、各卷内容不平衡。

杨永龙教授

  七位专家分别对该项目成果进行了评议:

  上海师范大学陈昌来教授肯定了项目对专题性和断代性的结合,认为该成果通过对断代汉语史上的具体语法现象的分析考察,确实发现了一些语法演变的规律,实实在在地推进了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发展。希望有些方面,如汉语多谓词的连用,从上古到中古到近代的发展,可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加强。

陈昌来教授

  复旦大学的高顺全教授认为该成果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它既提升了汉语语法史研究的高度,也将会对现代汉语语法、方言语法、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甚至对外汉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起到参考和示范作用。

高顺全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李运富教授指出,该成果用跨语言和语言接触的眼光,广泛收集材料,认真分析归纳,选取历代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和有代表性的语法问题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描写,给汉语语法史的研究带来方法上的启示和理论上的提升,具有创新性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由于项目的涵盖范围太宽,研究难度太大,研究成果存在不平衡现象。

李运富教授

  清华大学张美兰教授充分肯定了该成果的学术价值。指出该成果关于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和元明清汉语语法方面着力尤多,可以为汉语语法专题研究提供一种研究范式,为进行语言接触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建议该成果应适当增加对中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相关专题。

张美兰教授

  南京大学张玉来教授指出本研究视野广阔,历史变化、语言比较和语言接触的视角都具备,根据研究需要,既运用了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也运用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这种研究范式对于语言史研究值得借鉴。不足主要是各个时段、各个专题的篇幅、内容不够匀称。

张玉来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教授指出该研究为学界提供了一部详实的专题性的汉语语法史研究系列著作,有助于了解汉语语法发展的面貌,为今后撰写更完备、细致的大型汉语语法史奠定了基础,对汉语教学也有借鉴作用。他同时指出,有些具体问题的论证上还可进一步加强。

朱冠明教授

  北京大学杨荣祥教授认为该成果研究方法多样,理论运用合理,其研究模式,对当前的汉语语法史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研究所得结论,对于完整的汉语语法史的建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不足之处在于各卷之间的照应不够。以问题为导向,必然使得各卷的研究重点不同,但研究取向、各卷之间的关联性似乎应该有所加强。

杨荣祥教授

  项目组成员对各位专家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对于研究成果的系统性问题,杨永龙教授表示在将来的工作中会进行弥补,当前的研究工作是将汉语史各个阶段存在问题或较为重要的部分单拎出来加以研究,也是希望为撰写汉语发展通史扫清障碍,撰写一部囊括上古、中古和近代的汉语发展通史,是未来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高顺全教授和张美兰教授提出的关于“着”的疑问,祖生利研究员进行了回复,他指出,从“的”到“着”的语音演变在方言里确实存在,北京话里“这么着”的“着”的语音变化,这可能与旗人汉语有关。对于朱冠明教授提出的使用梵汉对勘材料问题,赵长才研究员表示意见很好,接下来会更加注重。

  会议最后是江蓝生先生致辞,江先生回顾了汉语史研究这些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指出当前研究所用材料更加丰富,所用理论更加多样,所用方法更加科学,描写也更加细致准确,整体水平大大提高。这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江先生指出,我们应该有一部更为详实的汉语通史,但真正写出一本好的、妥当的通史,存在许多困难,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汉语史上一些重要虚词、句法结构的发展、演变问题,实实在在地推进了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发展。江先生希望课题组接下来能够尽早投入下一步的工作,撰写出一部汉语语法史通论性的著作。在通论著作的撰写中,希望大家进一步扩展材料,例如中古汉语史研究可以把乐府诗、魏晋时期名人书信等利用起来,而元代语法史要把元散曲、元杂剧利用起来;希望大家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坚持立足汉语事实,使用最适合的理论对语言现象进行深入描写和解释。

江蓝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