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1998年8月26日至3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语言学界纪念《马氏文通》问世100周年和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和《中国语文》编辑部、北京大学中文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及商务印书馆(北京)联合主办,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学院、香港大学语言学系、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等单位协办。会议收到论文191篇,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的近20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第一阶段为“第十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第二阶段为青年“第六届现代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上,大会主席陆俭明教授建议,全体与会者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现代汉语语法讨论会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吕叔湘先生和会议召开前夕不幸去世的叶蜚声教授默哀一分钟。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江蓝生、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赵永魁、中国语言学会秘书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赵金铭、北京语言学会会长胡明扬、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费振刚分别向大会致辞。沈阳代表组委会汇报了会议筹备情况。
会议组委会名誉主席季羡林的书面致辞提出:我们研究现代汉语的学者,必须根据汉语的实际,运用一般的语言理论,实事求是地找出现代汉语语法的规律,建立我们的语法学。江蓝生的致辞里说:《马氏文通》以来,我国的语法研究经历了从模仿印欧系语言的描写框架到逐步立足于开掘汉语自身规律的探索过程。现代汉语语法在汉语语言学研究中是领先学科,现代汉语语法讨论会在已故的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直接关怀和参与下,由语言所的现代汉语研究室和《中国语文》编辑部发起,至今已经举办了九次。现代语法讨论会的学术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前五次以吕先生、朱先生为核心,以一批优秀的中年语法学家为中坚,以后一批充满学术活力的青年语法学者逐渐成为会议的核心,显示出我国新一代的语法学者的迅速成长。相信跨世纪的一代学者有条件、有能力把汉语语法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在第一阶段会议做大会报告的有北京大学陆俭明、香港城市大学徐烈炯、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家煊、华中师范大学邢福义、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屈承熹、南开大学马庆株。陆俭明在题为《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的报告中提出,汉语研究面临着应用方面和理论方面的挑战。对外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的发展,从应用方面对语法研究提出了挑战;随着研究的深入,迫切要求对种种语法规则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要求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探索人类认知结构和语言机制,从理论方面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语法研究对语言事实的挖掘和描写仍要放在研究的首位,同时必须加强理论思考、鼓励创新思维;摆正汉语个性与语言共性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从语言共性的角度思考探索汉语语法问题;注重知识更新和与世界语言学接轨,同时加强面向应用领域的语法研究。徐烈炯报告的题目是《题元的用处》,通过空主语的所指对象、反身代词的所指对象以及置事(disposed-of)和D代词等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说明,汉语和其他语言共有的一些语言现象,有的用题元角色来说明比较方便;有些在其他语言里用另外一些语法概念来说明比较恰当,而汉语中的这类现象却是用题元角色来说明比较恰当。还有的语言现象,汉语里有,其他语言里可能没有,这些现象用题元角色说明也可能比用其他概念说明更好。沈家煊的报告《认知和语法》首先介绍了认知语法的几个基本假设和认知语法的研究目的。从基本概念的相通性、分析和综合、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解释和预测四个方面对汉语语法现象和语法范畴做出分析,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主谓结构的讨论说明,形式与意义之间有相当大的对应性。通过对汉语词类和主宾语问题的讨论说明,各类语法范畴与人所建立的其他范畴一样也是典型范畴,范畴的非离散性必然导致语法等级。通过对双宾语问题的讨论说明,整体意义大于部分之和,他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意义。关于共时与历时的关系,他认为,由于语法和语义的演变和变异要受到认知机制的制约,因此在引进历时因素的时候不能不考虑人的认知规律。并通过“的”字结构转指中心语的现象说明,句法语义语用都可以用统一的认知规律来解释,并做出部分的预测。邢福义的报告《关系词“一边”的配对与单用》从语言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对事实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对“一边”的用法做了详尽的描写,指出,现代汉语里关系词在使用上配对与单用共存并用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清楚各种各样配对格式的单用状态对复句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屈承熹《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介绍了功能语法的基本概念、学术主张和共同目标及近年来的汉语功能语法研究的部分成果。他提出,国内的学者多半勤于分析,慎于说明;而国外学者,则多半疏于搜集分析,却勇于创新立说。如果两方面能合作研究,则必能互相取长补短,有所突破。马庆株的报告题为《结合语义表达的语法研究》,主张从结构、语义和表达几个方面研究汉语的聚合和组合。通过具体事例论述了广义功能和广义语义,提出了以词和词组为基本语法单位的复本位语法研究体系。
会议的小组发言以研究内容相对集中为原则进行分组。提交会议的论文有对《马氏文通》以来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和反思,大多数论文则是对具体语言现象的研究专论。对具体某一类词或某个具体格式的细致刻画体现了以往会议对语言现象深入挖掘描写的优良传统;紧密联系语言教学、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的研究对语法研究面向应用领域做了积极的尝试。讨论较为集中的问题有“时”“体”问题、补语问题、宾语问题、助动词问题、“的”字结构、把/被结构、以及方所等语义成分的语义理解问题。在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上,体现出了较为广阔的视野和注重解释性、宏观的概括性以及理论背景多样化的倾向。不少学者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充分运用类型学和跨语言、跨方言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的共时材料和历时材料作多角度的论证。如对汉语“的”字的句法地位的讨论,对现代汉语中谓语结构的特性、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体的讨论,双音节自由短语的内部结构的讨论等。多种理论方法的交汇是本次会议的一大特色。如对汉语双宾语结构的讨论,对名词短语后向移位的句法形式和语义作用的讨论,对不及物动词带宾语问题的讨论等。虽然理论出发点不同,同样深入的探讨大大丰富了对汉语宾语的认识。在研究取向上,更多的学者关注语义语用对句法结构的制约作用,如有对语用成分在汉语句法结构中的投射的讨论,还有从“的”字结构看句法同语境和语用的关系,对递系式、对带“得”的补语句的讨论充分注意到语义语用因素的影响,得到了多角度的认识。更有一些论文是对语义问题的专论,如对语法中的“标记颠倒”现象和句法结构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的讨论,对否定的辖域及否定标记“没”的语义分析等。不少论文在具体现象的语义分析上更多地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视角,如:有关“为”字的认知解释,空间方位关系语义解释,对动词移动性功能的考察以及从句法结构的隐喻对“工具主语”的研究,等等。小组讨论学术民主,气氛活跃,交流充分,精彩纷呈,提出了不少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小组讨论后各组交流了讨论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张伯江做了阶段总结。
“第十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的部分论文将编入“《中国语文》丛书”《语法研究和探索(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98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的第二阶段(8月27日至31日)举行的“第六届现代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中心议题为语法和认知、语法和中文信息处理、语法和对外汉语教学。正如邵敬敏的开幕词所说,这个讨论会的主体是从事教学和语法研究的青年学者,每次会议都有大批在校研究生参加,成为语法研究年轻的生力军。六位学者做了大会发言:张敏(新加坡国立大学)《第二次认知革命和认知语法》、董振东(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汉语语法研究》、崔永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语法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舆水优(日本大学)《关于时量成分的位置问题》、黄昌宁(清华大学)《COLIN-ACL’98概况介绍》、邵敬敏(华东师范大学)《二十世纪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98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辑,结集《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暂名),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原刊于《中国语文》199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