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中文——拓展世界交流的语言”中澳双边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作者:会务组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2-10-24
字号:

 

线上会场

 

  10月20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中文——拓展世界交流的语言”双边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中澳双方专家学者围绕“双语和多语模式及中文在其中的作用”、“语言政策、规划理论及实践”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悉尼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弗林德斯大学、麦考瑞大学的1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研讨会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副院长兼国际秘书约瑟夫·洛·比安科教授主持会议。

  上午10点,研讨会举行了简短的开幕仪式。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副院长兼国际秘书约瑟夫·洛·比安科教授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张伯江研究员致辞。张伯江所长在致辞中指出,会议选择把“中文——拓展世界交流的语言”作为此次学术研讨的主题,这不仅是因为中澳两国交往不断拓展和深化,也是因为中文本身所负载的文化特征,以及这种文化给当今世界带来的文明新形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最近十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范围更大、领域更宽,未来中国将继续发展同各国的友好交流合作。语言文化就是架设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往之间最重要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今天,我们双方专家相聚云端,广泛探讨中文以及语言交流合作问题,显示出我们通过语言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人文交流的美好愿望,相信这种交流能够更好地拓展我们之间的文化交往,促进双方的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约瑟夫·洛·比安科教授致欢迎辞

 

张伯江所长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进行了第一环节“双语和多语模式及中文在其中的作用”的交流研讨,中澳双方各有2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社会语言学与媒体语言研究室主任郭龙生在题为“让普通话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服务”的发言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正日益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之中。中国奉行多边主义和互利共赢、睦邻友好的发展原则,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力量。普通话作为汉语的标准变体,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增进而不断走向世界各个角落。以服务为目标,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希望普通话能够为世界各国提供良好的服务。要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为世界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让普通话能够切实地走向世界。

 

郭龙生研究员发言

 

  悉尼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琳达·从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国内外的多语教育”的发言。她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多语言桥梁的进程。她还分享了对民族地区学校的多语言模式的研究,为在中国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如何注意保护民族语言资源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琳达·从教授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王春辉在题为“世界语言格局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发言中讲到,世界语言格局是国际中文教育的基础背景之一。观察当代世界语言格局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自然生态的,二是社会经济的。在自然生态格局层面,即尽管当代语言数量有约七千多种,但是许多语言都处在了濒危的状态,而被大多数人口使用着、数量只有二、三十种的大语种仍在不断增强,尤其是在虚拟空间。在社会经济格局层面,则呈现出单极多元的状态:单极即英语;多元则一方面指英语之外其他主要语言的多强格局,另一方面是指多语主义/语言多样性理念的增强趋势。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的主要动力是国际上了解中国和与中国交往的需要、促进人类语言文化多样性的使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多年来,国际中文教育正在探索一条和平发展背景下的合作共赢路径。

 

王春辉教授发言

 

  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悉尼科技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系教授孙皖宁在题为“澳大利亚中文媒体:文化翻译与内容经纪人”的发言中分享了她对澳大利亚讲普通话的移民的语言生活状况调查,提出了汉语媒体作为内容经纪人的概念,并对澳大利亚汉语媒体部门的“编译”的政治经济进行了批判研究,为国际中文教育和宣传如何利用国内外网络媒体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孙皖宁教授发言

 

  在短暂休息之后,研讨会进行了第二环节“语言政策、规划理论及实践”的交流研讨,中澳双方分别有2位学者作了交流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祥柏研究员在题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及其原则”的发言中介绍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的历史、现状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审音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同时介绍了新时期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原则。他指出,汉语普通话同一个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叫做异读词,出于语言使用者的便利考虑,有必要审订读音。异读词审音包括大规模普通话使用者读音现状调查,通过问卷形式、街头采访以及网络问卷等方式收集读音,另外还调查了广播传媒及网络媒体读音现状。审音原则充分考虑汉语普通话语音历史发展规律、汉语方言相应读音对应规律以及当前社会普通话使用者实际读音现状的大规模调查。修订的主要方面包括增加新异读词条目、删减不再有异读的旧条目、调整条目部分读音等。

 

刘祥柏研究员发言

 

  弗林德斯大学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高级讲师杰弗里·吉尔博士在题为“‘汉语热’:中文和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前景”的发言中分析了“汉语热”的原因,并从语言政策和规划的理论层面探讨了“汉语热”,指出“汉语热”的发展可能性,对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途径进行了预测,指出未来汉语成为世界语言的条件。

 

杰弗里·吉尔博士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伟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字母词带给汉语的机会与挑战”的发言。他指出,字母词是汉语的特殊现象,给汉语带来了机会和挑战。通过拼音系统,罗马字母的发音在汉语话语中经过了汉语音系的系统化调整,而且一些字母词(如“B超、CT”)没有确定的汉语说法,这些字母词(虽然数量有限)已经至少具有事实上的“准外来词”地位。汉语包容字母词,有助于汉语更高效地接纳来自英语的新概念和新表达,促进汉语发生新的变化来丰富交际内容和手段。公众对字母词日益宽容的态度有利于社会更好地适应大量汉英双语者带来的文化变迁。但是,滥用字母词有使得汉语变为混码语言的危险,这对国人的语言和文化认同会造成混乱;过度依赖字母词会降低汉语词汇对新事物和新概念的表达能力,造成汉语机能的退化。

 

 

王伟副研究员发言

 

  麦考瑞大学未来劳动力研究中心语言系杰出教授英格丽德·皮勒在题为“全球学术出版中的英语和中文”的发言中讲到,尽管有“汉语热”,但是在语言和交流研究中还存在着大量偏见。她通过以中国为中心的个例研究,探讨了语言和知识被排斥所带来的挑战。

 

英格丽德·皮勒教授发言

 

  在8位与会学者的主题发言结束之后,与会学者进行了交流讨论,进一步分享了各自的学术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李爱军研究员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执行主任克里斯蒂娜·佩罗琳分别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李爱军研究员在总结中回顾了8位中澳专家发言的主要内容,对中澳8位专家在短短2个小时内,围绕“中文——拓展世界交流的语言”这个主题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她特别提到了澳方4位学者的学术洞见,认为这些观点有助于促进中方学者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做好语言文字理论、政策和规划研究,更好推动中文拓展世界交流,为世界和平服务,增进人类福祉。

 

李爱军研究员总结发言

 

克里斯蒂娜·佩罗琳博士总结发言

 

  克里斯蒂娜·佩罗琳博士表示,今天双方围绕中文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深化了对语言与文化、语言保护、双语主义、多语主义等多领域内容的认识,这对于扩大双方在人文领域的交流很有意义,增进了双方的交流合作,希望双方今后开展更多的交流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