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毛志萍 龙玫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2-12-26
字号:

  2022年11月19日至20日,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二室主办,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承办。会议以线上形式召开,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盛会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四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4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共报告论文79篇,与会学者围绕着历史语言学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

 

开幕式

 

  19日上午,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历史语言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主任杨永龙教授主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张伯江研究员、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教授、历史语言学分会会长吴福祥教授和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授先后致辞。

 

杨永龙教授

 

  张伯江所长首先回顾了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的成立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举办时的盛况,指出历史语言学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其研究范围广阔,研究方法多样化,可能成为中国语言研究新的突破进展的领域。张伯江所长肯定了过去的四十多年里汉语研究取得的丰厚成果,也提出目前我们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受到了很高的重视,语言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个大发展的好时机。他对我们这一代语言研究者以及历史语言学会未来的发展都提出较高的期许。

 

张伯江所长

 

  潘洵书记介绍了西南大学的发展概况,并着重对承办本次会议的西南大学文学院及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的办学历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潘洵书记指出当前西南大学正在向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在这个关键时期尤其需要推动以语言学为代表的“新文科”建设。历史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基础,也是语言学的前沿。本次盛会的召开必将加强西南大学与语言学界的交流与联系,为历史语言学科的健康发展,汇聚西大智慧,贡献西大力量!

 

潘洵书记

 

  吴福祥教授提出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成立的基本动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强化汉语演变的研究;第二,旨在搭建跨领域的交流平台;第三,有利于更加关注普通语言学的研究。他指出这也是定期举办历史语言学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吴福祥教授对年轻一代的语言研究者们寄予了厚望,希望大家能在继承中国语言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多元的理论、更加多样的视角来从事汉语演变以及中国境内语言演变的研究,继往开来、守正创新,早日创建出国际历史语言学的中国学派。

 

吴福祥教授

 

  王本朝院长向与会专家和老师们介绍了西南大学文学院的学术传统、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指出本届研讨会议题覆盖历史语言学理论及音韵学、训诂学、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等分支领域,这对打通不同分支学科的壁垒,促进不同分支学科之间互相切磋,促进汉语历史语言学理论和事实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必将对西南大学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乃至整个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本朝院长

 

 

大会报告与分组讨论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进入大会报告和分组讨论环节。

  大会报告共邀请了15位专家学者,分别于19日上午、下午和20日下午进行。

  19日上午的大会报告由王继红教授主持。董秀芳《从古汉语近义词训释模式看汉语的一些特点:话题、对言和词类表现》分析了古汉语话题突显或互文见义式的近义词训释,提出这些训释模式显示了话题在汉语语篇组织中的突显性。洪波《小句整合与句法降级——以“哪怕”小句为例》提出“哪怕”除了在复句中作让步条件连词外,还可以在单句中作焦点助词,是因小句整合导致的句法降级。吴福祥《处所型进行体标记语法化的语义机制》提出与其他语言不同,汉语处所型进行体标记演化的语义机制是转喻而非隐喻。朱冠明《关于语气词“麽”的来源》提出语气词“麽”的来源是“不”,是晚唐五代及元明以后,由于政治避难中心的南移,北方方言受到南方方言影响的结果。

 

 

  19日下午的大会报告由李小军教授主持。陈保亚《从音变规律性看上古汉语声调的证据》从音变规律和田野调查的民歌押韵材料探讨了上古汉语五个调类的证据。徐朝东《明清民国时期西士记录的北京方言声调研究》通过对明末到民国初年西来的传教士、外交官和汉学家编撰的北京方言资料的分析整理,提出北京方言声调调形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语音的系统性导致的结果。曾晓渝《老北京话声调个案对比研究》对比了老舍和宁宗一先生的录音材料,分析了满族旗人单音调、连字调的变化。敏春芳《语言接触视域下甘青河湟方言“个”的扩展功能》分析了甘青河湟地区“个”的复杂用法,认为在“个”的发展过程中,词义的虚化、结构关系的改变以及语言接触的影响等是“个”的生成发展、衍化变异、接触融合的动力。赵长才《“行”的词缀化与“X行”双音词的产生》从历时角度考察“X行”中“行”的词义演变及“X行”双音词产生的过程,认为“行”经历了一个由一般实义动词发展为虚义动词,再进一步语法化,进而演变为词缀的过程。从文体类型来看,“X行”早期主要用于典章制度类文献中,明清时期开始扩展到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中。赵彤《从江西方言看中古同摄开口呼二等和三四等牙喉音字在〈中原音韵〉中的对立》提出中古同摄开口呼二等和三四等牙喉音字在《中原音韵》中除梗摄已经合流以外,其他各摄都还存在对立,这种对立模式在一些江西方言中依然存在,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20日上午分组专题讨论有近七十位专家学者参与,分为4大组8小组。各分组会场报告类型丰富,从研究范围来看,从历史语音、语汇来源和词义发展、语法演变、用字考释、语言接触等,到出土文献、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材料发掘等各个方面,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从研究视角来看,既有从宏观又有从微观着眼,或描写揭示了新的语言现象,或提出了新的结论主张,研究既注重理论的挖掘和逻辑思考,也注重语言材料的整理利用和比较。与会专家就各组报告内容积极交流,热烈讨论,大家意犹未尽,收获满满。

  20日下午大会报告由崔山佳教授主持,邓章应《“文字”所指的不同层次》提出“文字”所指具有五层实体层面和二层虚体层面,与文字相关的术语还有指某语言的书写系统。胡方《日母与证据导向的历史语音研究》以中古汉语“日母”的演变为例,以实验证据来厘清鼻音后口化这一语音变异现象,并揭示涉及中古日母演变的核心证据问题,以及进一步讨论语言内部的语音变异、语言外部的社会因素、方言接触、权威方言等因素对于音变的作用。龙国富《释“秦与天下俱罢”——语法化中的句法形式与语义的不平衡》认为“与……俱”表被动是句法结构发展与语义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过渡用法。它的发展遵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语言演变原则。孟蓬生《“利用”正诂》赞同前人“利用”之“用”当指“财用”的说法,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利用”的新解:“利用”之“利”为“制”字之讹,“制用”就是“节制财用”的意思。庄初升《闽北方言“弱化声母”及“第九调”的来源新探》考察了闽北方言“弱化声母”分布的特点,提出“第九调”是“清音浊化”的伴随现象,两者都属于晚起的音变层次,无需构拟“原始闽语”或“原始闽北语”进行循环论证。

 

闭幕式

 

  20日下午,本届研讨会闭幕式由西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春泉教授主持。

 

张春泉教授

 

  冉启斌、王春玲、何亮、于方圆、葛佳才、赵绿原、雷冬平、徐英八位老师分别代表八个小组对分组报告讨论情况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冠明教授作会议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是一次高水平的、前沿的、成果丰厚的汉语历史语言学的研讨会,一是较好地体现了历史语言学研究的志趣和追求;二是研究范围广、材料丰富、方法多样;三是年轻学者,包括在读的博士生表现活跃,论文很有深度,表现出了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对材料的准确把握。

 

朱冠明教授

 

  最后广西大学文学院的覃凤余教授代表下届会议承办单位盛情邀请所有与会专家下届会议到广西大学相聚。

 

覃凤余教授

 

  本次会议两次延期,经历了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完全线上的多次筹备过程,其间得到了众多专家同仁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支持。会议历时两天,全程采用线上形式,专家学者们在云端畅所欲言,讨论热烈。与会专家学者在学术思想上交流碰撞,从理论、方法、材料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了历史语言学研究,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