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辞书百科条目与术语规范
研讨语文辞书百科条目编写
——第十三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12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工具书和百科全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会议由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中国编辑学会工具书和百科全书编辑专业委员会、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辞书编纂分技术委员会联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商务印书馆协办,人民教育出版社承办。会议采取线上方式召开。来自上述单位以及全国其他30余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出版机构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人员线上合影
在开幕式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李宇明,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裴亚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党委书记、辞书编纂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学分别致辞。
陈文学致辞中指出,语言研究所承担着《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的编写修订工作,面对新时代新技术的挑战,我们更需要发扬“《现汉》精神”,做好辞书内容建设,创新辞书服务形式,充分发挥品牌辞书的引领功能,为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陈文学书记
在“老辞书人寄语”环节,《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者和修订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原主任韩敬体、晁继周两位先生回顾了辞书工作经历和学会成立历史,寄语中青年辞书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吕叔湘、丁声树等老一辈辞书家的精神,辞书工作要有创新意识和敬畏之心。(寄语内容见后)
大会安排16场专题学术报告,来自中国编辑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鲁东大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等专家就语文辞书专科条目修订、术语规范与辞书编纂、百科条目与术语规范、动植物名称规范、英语词典新词收录等问题交流了研究体会。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谭景春在会上做了《词类标注对词典释义的促进作用》的学术报告。
谭景春副会长
商务印书馆余桂林、吕海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储泽祥、王楠先后主持学术报告,听众反响积极。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侯瑞芬副研究员在会上互动环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研讨会设置“多人谈”环节,设立两个议题,邀请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以及研究机构的辞书编纂专家作为嘉宾参加讨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刘祚臣、气象出版社王存忠、化学工业出版社潘正安、上海辞书出版社陈崎、四川辞书出版社王祝英等5位专家就“百科条目与辞书编写”议题进行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志江、语文出版社王翠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刘捷、测绘出版社李国建、崇文书局王重阳等5位专家就“术语规范与辞书编写”议题做了交流。大家分享了《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汉语大字典》等品牌辞书编修、科技词条编修及其语词化、术语规范以及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整理和翻译经验,对术语规范的研制、落实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胡春玲、人民教育出版社黄攀伟分别主持访谈,访谈气氛热烈。
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编辑室主任谢仁友在闭幕式上做会议总结。中国辞书学会副秘书长、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杜翔主持闭幕式。
这次会议由辞书学会、编辑学会、语标委三大学术团体联合相关机构领导、专家“跨界关联”,聚焦“辞书百科条目与术语规范”这一鲜明主题,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很多创获,为今后各方的持续深入合作搭建了的宝贵平台。
韩敬体先生寄语
学习先辈们辞书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敬畏之心
同行们、朋友们!
两星期前,中国辞书学会举行了纪念辞书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今天的会议同样也有纪念意义。学会成立30年了,语文词典专业委员会是学会分支机构中成立最早的一个,于1993年9月成立,也快30年了。而术语标准化委会辞书编纂术语研讨会活动更早,1988年11月在宁波召开过一次,1992年11月又在西安召开过一次,这两次会议我都参加了。所以,今天的会议也具有纪念意义。
我从事辞书工作时间较长,至今已过58年了,主要厕身于《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大词典》几部书的编写、修订工作。在半月前纪念学会成立30周年的专题论坛会上,有一个论题是品牌辞书与辞书精神研究,杜翔同志在会上做的《试论中国辞书精神》的报告很充实,让人很受教育和鼓舞。我今天简单地以前辈们的教导简要提出两点:辞书工作要有创新意识和敬畏之心。
编纂出版辞书要强调创新。吕叔湘先生曾说:“要编一部新的词典,就要有高的质量,有不同于已有的词典的鲜明特色。如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东拼西凑去搞一本词典,就毫无用处,只能是‘劳民伤财’。”《现代汉语词典》在工作生、人手生,没有同类词典可做参考的情况下进行编写,做了多方面的创新工作。1979年丁先生病后,《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下马,词典室一些同志提出编一些普及性词典。我去请教吕先生,他不赞成。他说,我们不能只在原有的词典基础上变来变去,搞些花样。特别是我们是国家的研究机构,要做一般地方上的分散个体做不到、搞不了的项目,不能跟他们去抢饭碗。他自己主编《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都是具有创新性的。丁声树先生同样强调创新,曾说“不能重复做前人做过的工作”,他曾计划编纂历史性的《汉语大词典》、修订《康熙字典》等艰巨工作,因故未能实现。他说词典室修订《新华字典》只是为词典队伍练练兵。王力先生在学术研究上注重开拓性的课题,词典编纂上有《同源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也是创新性工作。这些前辈一代宗师都强调辞书工作的创新观念。
对辞书工作要有敬畏之心。吕叔湘先生说,词典工作大有可为,是不朽的事业。编词典是搞‘名山’事业。辞书工作事关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基础工程,不是随便拉来一般人就可应付的。辞书是权威性著作,是权威性老师,人们十分敬重,称辞书工作为圣人的苦役。辞书工作产品也必须称得上经典,不能出错或容错极低。正像丁先生一再引《红楼梦》里薛宝钗的话说的“小心没过逾的”。丁先生说自己编词典越编越胆小,唯恐出错,贻害读者。他对同事平时使用字词要求也很严格。他很不赞成词典室一位同事老爱把自己的名字写成同音字,也指出一个女同事把自己名字中的“英”的最后一画不应该写成一点。遇到一个姓氏字读音,他会问好几个有关的人才能确定下来。会上,听到一位专家主张从俗读半边字,他会进行有力辩驳。小心谨慎,一丝不苟,正是敬畏之心的表现。
我们应该学习前辈们对辞书工作的创新意识和敬畏之心,努力把辞书工作做好。
顺便说一句,术语标准化十分要紧,我们的辞书必须强调使用的术语规范和统一问题。最近,我在翻看一部今年新出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里面就存在与其他权威辞书以至它自己所用术语不一致的问题。值得大家重视。
谢谢大家!
韩敬体先生
晁继周先生寄语
祝愿我国的辞书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新老朋友:
景春同志发微信,邀请我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我在回信中讲了三点理由。
第一,我对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有着深厚的感情。1993年我参与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参加了在成都召开的首届学术研讨会和此后的每一届研讨会。2002年9月,在南昌召开的研讨会上,我和敬爱的曹先擢先生做了《现代汉语词典的历史地位》的联合发言,指出:《现代汉语词典》是第一部确定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词典。在它之前还没有这样的词典,它之后同类性质的词典,则是沿着它开辟的道路在某一些方面加以改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汉语词典》是汉语辞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参加这次研讨会,我有机会见到很多辞书学界的老朋友,结识很多新朋友。这次是线上会议,大家虽然不能到现场见面,但是能在一起交流研讨的朋友会更多。
第三,活到老,学到老,参加这次研讨会,有机会向各位老师和同行学习辞书学的新的知识。特别是这次会议是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与工具书和百科全书专业委员会、语标委辞书编纂分技术委员会三家单位一起合办,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研讨,对我们会有很多启发,《现代汉语词典》的专科条目在各版本中占比都在10%以上,这部分词条科学性强,修订需要很高的专业素养,这次会议的召开不但对我们《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工作会有推动,对语文辞书整体质量的提升也必然会有促进作用。
以上这些就是我参加这次学术会议的理由。还要说明的是,大家都称我是“老主任”。就年龄说,是对的。年逾八旬,退休廿载,真的老了。若说创建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时的老主任,我们不能忘记已故单耀海先生。单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室的主任,是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的第一任主任。那时我是副主任,协助他工作。换届后我担任主任,直至2009年谭景春同志接任。在2009年换届的年会上,我对景春说:接力棒交给你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祝愿我们的辞书学会不断蓬勃发展,祝愿我国的辞书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谢谢大家!
晁继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