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至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商务印书馆协办的“第十二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漳州宾馆举行。此次讨论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自法国科学研究中心、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华威大学、韩国安养大学等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1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本次会议围绕“汉语语法化”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开幕式
11月4日,大会开幕式由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陈练军教授主持,闽南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肖庆伟、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福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主任杨永龙依次致辞。肖庆伟副书记简要介绍了学校发展的历史沿革、学科发展历程及特色,认为此次讨论会的召开凸显了全球学术界对汉语语法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积极探索,这将为世界各种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洞察,为学校学科建设提供更多新思路和新范式。吴福祥教授简要介绍了本次大会的举办初衷及其召开的基本情况,提出汉语语法化问题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并充分肯定了本次语法化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及其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杨永龙教授代表联合主办方向各位专家学者对本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对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相关问题及其创新性发展做出讨论,期待更多的学者投入语法问题的相关研究,共同挖掘、探寻其中奥秘。
开幕式后的首场大会主旨报告由浙江财经大学崔山佳教授和中山大学龙海平教授主持,报告人分别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贝罗贝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福印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李宗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永龙教授。贝罗贝教授从汉语方言被动句的特点来分析汉语被动结构的历史演变,重新考察了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被动标记的历史发展,并讨论短被动句(无施事被动句)和长被动句(带施事的被动句)的问题。李福印教授基于普通话动补结构的证据、结合Talmy语言类型两分法提出宏事件假说,指出汉语属于宏事件型语言中的融合宏事件型语言。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讨论了语用驱动下信息结构与韵律的互动及其句法语义后果,试图证明语法化的根本机制就存在于语句的信息结构与韵律的互动当中。国防科技大学李宗江教授分析句子的言语行为类型对词义虚化的影响,指出词义虚化可视为由言语行为互动强度和互动方式的影响而发生的演变方向的异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永龙教授在梳理甘沟话“的”的特殊用法的基础上,提出甘沟话“的”可以有“转指>自指>标补词”这一语法化链条,并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讨论了其成因。
小组报告
11月4日下午与11月5日上午,研讨会各设五个分会场,进行了十场小组报告与讨论。各小组围绕“汉语语法化”的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与交流,与会者意见交锋,逻辑严密、讨论热烈。
第一组
第一组共报告16篇论文,主要围绕“语义演变”“构式化”“共时语法化”“历时语法化”等专题展开讨论。
重庆师范大学雷冬平、李飞燕《从客观实在到话题确认:论语法化的一种普遍路径》、重庆师范大学何亮《“不X轻易”与“轻易不X”的语义差异及形成原因》、中国人民大学董正存《量与否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袁也《汉语协同义副词“一X”的来源类型及演变模式——兼论以协同义为目标域的语法化路径》主要讨论了汉语语义演变的有关个案及语义范畴问题的历时互动问题。
香港城市大学亓学梅、刘美君《汉语实现体构式的构式化探讨》关注的是构式化与构式演变相关的个案及理论探讨。中国人民大学陈前瑞、阳羽彤《赣语萍乡话“去哩”将来时的两种用法及其演变路径》、南京大学张真海《语音换层推动的语义扩展——乡话“到达”义动词“得”的来源》引起热到讨论。广州大学黄晓雪《“V(+宾)+处所结构”格式中“处所结构”的语法化》(粤语)、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周敏莉和复旦大学盛益民《从完结义动词到程度补语——论汉语方言的程度补语“完”及其演变》、广西民族大学薛文杰《从指示词到语气词——芮城方言程度指示句中发生的两种语法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及中央民族大学杨正瑛、丁玮明《从江方言“完”的多功能性及其语法化》等研究,利用方言材料讨论了汉语中语法化的诸多具体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明《北京话“动后限制”确立的时代》、北京外国语大学张乐滔《“随X”与“X然”类副词的用法差异研究》、深圳大学朱嫣红《汉语量词结构定指功能的来源》等研究讨论了汉语史上功能句法语义演变的若干个案。华东政法大学段莎丽《赋义:虚词性跨层结构语法功能的产生机制》、上海师范大学张彬《去主观化在语法化中的表现及其功能特征——兼论语言主观性的层级性》则探讨了“跨层结构语法化”“主观化”“去主观化”的相关机制与理论问题。
上述研究,视野开阔,研究对象涵盖语音、词汇、结构式、句法等多个层级,使用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以及中国境外语言,内容上既有对语法化、构式化等个案的研究,也有对相关语言学理论的探讨,创见颇多。上述报告引发了本小组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形成了很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第二组
第二组共报告16篇论文。
根据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南方汉语方言多功能语素的语法化研究及语言接触诱发的语法化研究。百色学院吕嵩崧分析了西部壮语“?a:i2”的多功能模式并认为该模式是受邻近的汉语官话接触影响所致;广西师范大学何彦诚认为壮侗语的“夫”存在“名词>类别词>第三人称代词>指示词”的演变,且上古汉语的“夫”有同样的演变路径;广西大学张诗楠、田春来讨论了儋州话阳入“着”的多功能模式及功能演变,认为该模式受到了海南闽语的影响;北京语言大学公丕盈认为越南语居住义语素的多功能模式应来自于对汉语桂南平话的复制;广西大学覃东生、刘莉描述了汉语方言罕见的““Neg+系词+得”式否定判断句,并从共时角度构拟了其来源;常熟理工学院王健以苏州官塘话的“阿有啥”为个案,分析了疑问、反问、惊异、祈使范畴之间的演化关系及类型学特点;中国社科院大学肖慧珍讨论了泰宁方言中“是”从判断动词到焦点标记到条件标记的语法化过程。
二是汉语史上的语法化研究。复旦大学陈鑫颖、盛益民以副词“好”为个案,提出汉语存在一种从感叹范畴到疑问范畴的演变路径;华中师范大学罗耀华分析了准句末助词“就是”的来源及其所表达的话语立场;北京大学贺文翰借鉴国外评价形态学的研究,把汉语史上的“子”缀分为五种不同的功能,并讨论了其演变关系;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张进凯、闽南师范大学吴思敏、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李伟雄用计算语言学的统计算法测算了方位词“上”语义演变的时代区隔;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系统回顾了汉语假设连词的语义来源,讨论了它们与真实性语义的关系,并重点分析了“如果”“要”两词的语法化过程;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赵绿原揭示了“再”从动量数词到重复副词的语法化过程,并重点讨论了“再”非现实限制的来源;北京语言大学魏兆惠、徐东瑞从小句整合的视角分析了“还有”的连词化过程。
三是其他类。韩国安养大学宋之贤分析了儿歌在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张亮以副词为例,讨论汉语大中型词典在收词、释义、配例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组
第三组共有16位学者进行了论文汇报。总体来说,本组研究系统深入,层次清晰。小组现场气氛热烈,讨论充分。
从研究内容看,本组研究兴趣广泛,既关注阿尔泰语、藏缅语和侗台语等民族语言中的功能性语素及其来源和演变路径,也关注汉语史和汉语方言中特定语素的语法化或结构式的形成、特点等;既聚焦于探讨语义演变和规律(倾向),也有从理论高度思考语法标记及性质和称谓。
从研究方法看:有基于域外所藏早期方言材料或汉语史文献,探讨汉语功能词的来源;有从语言接触(语法复制)角度,讨论民族语、汉语和汉语方言语法词的形成、特点和演变路径;从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角度,深入观察方言的介词和体范畴等。
从研究所涉语言(方言)看:其涵盖广泛,包括过去少见的藏缅语、阿尔泰语(包括满语、哈萨克语和维吾尔语)、莆仙闽方言及早期域外文献所涉方言;目前讨论热烈的西北语言区域的五屯话;传统研究的汉语史文献、侗台语和内陆诸多方言材料。
第四组
第四组共报告15篇论文。整体来看,本组报告涉及语法化研究的诸多角度,呈现出以下特点:汉语历时演变和共时表现并重,本体研究和语言教学兼顾,汉语自身的演变和接触引发的语法化相互关联。
根据研究内容,本组报告可分为四大类:
一是虚词相关研究。
(1)副词研究数量最多,涉及汉语史中副词考察的有语气副词“诚然”、时体副词“既”,也有对现代汉语中新兴副词“怒”的考察。中山大学龙海平关注了“诚然”的演变,认为语气副词用法是从承担连接功能的独立小句“诚然”语法化形成的,经历了句首到句中的发展路径,而非从内到外的路径。海南师范大学邱德君和中国人民大学陈若雨考察了上古汉语副词“既”的时体性质及其完句的相关问题,认为其核心功能依然是完成体,其完句能力显示出随语义功能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九江学院程亚恒考察了现代汉语新兴副词“怒”的语法化。(2)方位词相关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王鸿滨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于”和“在”的发展,并以语义图的形式将两者语法化和语义演变的路径呈现出来,展示出两者的异同及兴替。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于方圆则主要关注了中古佛经里方位词“中”的使用,着重分析了“中”从方位词到后置词的发展,认为此现象与语言接触相关。(3)语用标记“的原因”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刘叶晟考察了不同语用环境中的语用标记“的原因”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演变的路径、动因和机制。(4)晋语不同片区中多功能虚词研究,涉及到张呼片晋语方言作副词、连词和语气词使用的“不是”,及晋北平鲁方言三个不同读音、从副词语法化为语气词的“可”。上海师范大学宗守云描写了张呼片晋语中多功能虚词“不是”的语气副词、假设连词和语气词用法,并构建了“不是”从否定短语到虚词用法的语法化历程。山东大学赵锦绣描写了晋语五台片平鲁方言中四种不同读音的“可”的不同功能,并分析了“可”从副词发展为准语气词的语法化过程。
二是句式研究,包括简单句中的比较句、受事主语句,复句中的条件句等。中国人民大学龙国富考察了汉语史中“过”字比较句的语法化脉络和演变路径,并将汉语史上的分布与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使用进行了比照。闽南师范大学贾燕子以语体语法的角度切入,考察了史书和法律文献中的“坐”字受事主语句,认为其属于受事话题句,不包含被动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孙雅平以“每”的演变为切入点,指出基于时间范畴表达事件之间关联性是习惯性条件句式形成的基本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韦志刚则从小句整合的视角讨论了评注性副词“好歹”的产生,认为其与选择让步条件句的整合演变密切相关。
三是将汉语与域外语言关联研究。华中科大学张莉将汉语和英语感知动词的语法化进行了比较。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郑浩楠对比了汉语和泰语中动词“去”语法化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西南大学毛志萍认为越南语的量词“cai”可能是借自汉语的量词“个”,并介绍了“cai”从量词到冠词的功能演变。
四是应用研究。英国华威大学郭志岩谈如何将语法化引用到国际汉语教学中。
第五组
第五组共报告了16篇学术论文。内容分为四个方面:汉语历时语法化研究,7篇;现代汉语共时语法研究,2篇;方言语法化研究(包括闽语、粤语、赣语),5篇;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研究(侗语),1篇。总体上看:个案描写深入,注重理论解释;研究视野开阔,注重理论建构;研究角度多样,注重共时历时结合。
本组论文报告具体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研究内容覆盖面广,古、方、普、少全面涵盖。
二是注重系统性、理论性探索。江西师范大学李小军对动源时间副词的系统探索,注重语义演变路径的理论总结;闽南师范大学陈练军对用品类复合词的构词模式归纳;商务印书馆朱俊玄对介词功能与韵律关系的探讨;重庆师范大学朱怀、范桂娟对选择连词来源的开放性探索;首都师范大学胡亚对“你吃你的饭”构式的扩展研究等。
三是个案挖掘,讨论深入。浙江财经大学崔山佳对“拢、拢来、拢去”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的梳理,对大型辞书修订有积极意义;陕西师范大学黑维强、罗易潼对“综上”的语法化;上海财经大学汪如东结合方言对“一声”的非现实情态功能的探索;香港树仁大学陈健荣对粤语“噉”的新用法的发掘;闽南师范大学林颂育对闽南语被动介词“着、乞、互/度”的详细分析,论文逻辑清晰,解释充分;南宁师范大学李胜兰对独峒侗语“报”的多种功能及其形成展开了深入论证,是本组唯一一篇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研究;复旦大学杨建伟对“论”的话题标记来源的梳理;华侨大学黄晶晶等对浏阳赣语“哩”的多功能描写及语法化模式总结;华侨大学农悦、吕晓玲对苍梧粤语“开”的语法化研究;苏州科技大学陈祝琴对上古汉语状态词后缀“若、如”的重新梳理等。
四是问题意识浓,区域性特征明显。所报告的16篇论文都透露了浓厚的问题意识,都是为解决问题而作。如对功能词的来源问题(李小军、朱怀、林颂育等);对言说类动词的虚化问题(李胜兰、杨建伟等);普遍的演变路径探索(正体现了语法化的主题)。最能展现本组特色的是研究的区域性,如闽语、粤语等研究(林颂育、肖阳、陈健荣、农悦等),与本次开会地高度契合。
主旨报告
11月5日下午,共有六位特邀专家发表大会主旨报告。新加坡国立大学彭睿教授以Hopper(1991)的语法化“保持(persistence)原则”为论题,提出“保持原则”本质上是语法化成项在搭配及分布等方面的一种“惯性”。上海师范大学陈昌来教授从历时层面,采用动态范畴化理论,探讨了“确实、真的、着实、委实、实在”五个“确认”义副词的演变过程。首都师范大学史金生教授讨论“才”强调语气用法的形成机制,指出“才”经历了从超预期到强调、由强调条件到强调结果的转化,在形式和语义上有不同表现。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Christine LAMARRE(柯理思)教授再谈汉语方言里趋向动词的语法化问题,重点考察关联位移标记及其语法化的表现。法国国家科研中心Guillaume Jacques(向柏霖)教授总结跨语言视角下“隐身”范畴的语法和语义特征,探讨隐身标记与其他语法范畴的互动及其历史来源。北京语言大学吴福祥教授探讨动词重叠与动词小称的关联,认为汉语动词的重叠本质上是一种动词小称范畴的表达手段。
闭幕式
11月5日下午,大会闭幕式由百色学院的吕嵩崧教授主持,深圳大学朱嫣红、广西大学田春来、北京语言大学李桂兰、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方圆、苏州科技大学陈祝琴分别做小组的报告总结。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明教授做大会总结报告,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在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与价值,并对本次研讨会的主办方表示感谢。最后,重庆师范大学雷冬平教授代表下一届语法化问题研讨会承办单位发言,向专家学者发出邀请,一同展望汉语语法化问题的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
据悉,本次会议的论文将在会后遴选并收入“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会议论文选集《语法化与语法研究》第十二辑,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