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第二届《中国语音学报》编委会议及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李倩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4-05-21
字号:

  2024年5月10日至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中国语音学报》编辑部主办、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语音学报》编委会议及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多家国内知名院校及研究机构的数十名语音学领域的杰出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语音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11日上午8:30,第二届《中国语音学报》编委会议及青年学者论坛正式开幕。开幕式由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丛鑫院长主持,燕山大学副校长王德松教授、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会长、北京大学孔江平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语音学报》主编李爱军研究员分别致辞,就语音科学的发展和《中国语音学报》的建设以及对青年学者的期待发表了主题讲话。

  本次会议共组织31场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声调、语调、二语语音习得、儿童语音发展、言语产出等诸多语音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

  有关声调研究的话题是本次会议的一大热点。其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邹婷博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倩博士的《声母、韵母、声调在汉语口语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山东大学副教授刘文博士的《基于言语感知研究的声调定义与描写》、暨南大学讲师刘敏博士的《方言背景对普通话声调感知的影响》、北京语言大学讲师曹冲博士的《嗓音起始时间与起始基频在辅音感知过程中的线索权重研究》以及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曹艺舰同学的《时长、韵尾和元音共振峰与入声音节的感知:以金湖话和广州话为例》主要关注了汉语普通话及方言中的声调感知问题。复旦大学青年副研究员史濛辉博士的《语音与音系的交互:一个连调域如何变为两个?——来自上海市区方言“最新派”五字组连读变调的证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黄靖雯博士的《上海市区方言声调和两字组连读变调实验研究》关注了上海市区方言的连读变调现象。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员张璟玮博士的《个体认知功能对粤方言声调合并的影响——兼谈近似合并的认知动因》则从感知和产出的关系角度考察了声调变异的相关话题。

  此外,青年学者们还从言语理解和言语声学的不同角度集中关注了语调的相关研究内容。其中,南开大学教授温宝莹博士团队的《基于音高线索的普通话强调焦点感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晓峦博士的《语义焦点韵律和情感韵律的感知处理机制》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闫梦珠博士的《韵律在普通话语用理解中的作用》考察了在言语理解的过程中语调韵律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云南大学副教授刘增慧博士的《佤语的韵律焦点实现》、内蒙古大学副研究员敖敏博士的《基于语调合成技术的蒙古语词重音研究方法探索》、天津大学讲师杨安琪博士的《普通话半自由表达和朗读话语的焦点后韵律实现》以及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黄玮同学的《普通话语句音节时长的变化模式》考察了普通话、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的韵律实现方式。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忠杰同学的《面向中文的多模态口语意图识别》提出了一种机器自动识别中文口语表达意图的新模型。

  除了声调、语调这两大热门话题,针对特定言语使用人群的语音现象也受到了集中关注。其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林洁绚博士的《二语语音协同及其影响因素》、燕山大学副教授郑梅博士的《土库曼斯坦学习者汉语双音节轻声词习得的实验研究》、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纪晓丽博士的《英语学习者音高重音加工研究》、北京语言大学讲师范珊珊博士的《跨声调语言非母语声调的感知同化研究》、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侯云红同学的《维汉英三语者的元音迁移研究》以及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吴玉蓉同学的《初级汉语学习者影子跟读法朗读训练研究》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探讨了二语使用、习得过程中的相关现象以及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等问题。湖南大学教授陈飞博士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声调归一》、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曹梦雪博士的《昌黎学前儿童的普通话语音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副教授于珏博士的《视听模态下汉语儿童的韵律解歧能力研究》以及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汤平博士的《视觉发音线索对于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感知汉语声调识别的促进作用》则关注了不同发展特点的儿童语音发展的情况。

  本次会议还涌现了一批针对言语产出链条的研究。其中,青岛大学教授王曼博士的《汉语普通话口语词汇产出的音系编码加工单元》关注了口语词汇编码阶段的相关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树雯博士的《发音生理视角下的二语语音习得——以英语/?/音习得为例》、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王非凡博士的《异常嗓音相关喉外肌的表面肌电研究》以及北京大学博士后杨洁博士的《基于生理声学的纪录片解说基调研究》从不同应用需求出发,关注了发音生理的相关现象。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曹洪林博士团队的《语音同一性鉴定研究进展:基频时长阈限、长时间跨度和信道差异对声学特征的影响》还从司法语音学的角度展示了不同声学特征在声纹鉴定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本次会议青年学者的报告主题丰富、内容前沿、方法多样,不仅反映了国内语音学界发展的最新动态,也充分体现出了当今国内新一代语音学者的扎实理论基础和开阔学术视野。为了增强会议的学术讨论氛围,本次会议特安排了小组集中对谈讨论环节,方便青年学者与资深专家之间、研究领域相近的青年学者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研讨。会议的组织形式充发激发了与会嘉宾的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资深学者充分参与讨论、积极提供建议,为推动青年学者进一步做好相关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对谈的编委老师(按姓氏音序排列)有:曹文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陈桦教授(南京大学)、丁红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爱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凌锋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新中教授(暨南大学)、刘岩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冉启斌教授(南开大学)、王韫佳教授(北京大学)、熊子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张劲松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张清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语音学报》是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的会刊,是国内语音学领域的唯一学术刊物。学报始终把党的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工作摆在编校工作的首位,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提供坚强阵地,更好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从2008年创刊开始,学报发表了大量优质的中英文学术论文,涉及的领域具有非常鲜明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特点。通过邀请执行主编开设特色栏目,及时关注学科前沿理论和重大现实应用,反映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战略需求,为语音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在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进行的第三轮期刊评价工作中,《中国语音学报》进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首批核心学术集刊检索目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2023年,《中国语音学报》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召开的院学术集刊出版资助评审,获得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

  《中国语音学报》一直把培养中国语音学青年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通过召开青年学者论坛,《中国语音学报》致力于为青年学者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加强国内语音学及相关研究领域优秀青年人才队伍的培育,凝聚青年学者的共识,让学报成为青年学者的“朋友”。第一届《中国语音学报》编委会议及青年学者论坛于2022年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是首次线下相聚。

  12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主任熊子瑜研究员在闭幕总结中高度评价了本次与会青年学者的报告内容和学术水平,对中国语音学研究的未来充满期待并代表《中国语音学报》编委会及编辑部向承办此次会议的燕山大学领导以及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师生为此会议付出的辛劳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反响热烈、气氛活跃,对激发青年学者的学术思想火花,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语音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