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13日,第二届语言理论体系建设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登峰战略句法语义学优势学科、当代语言学研究室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协办。本次论坛以“汉语语法理论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心主题,64位专家学者围绕“汉语语法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问题与解决方案”“基于对言语法的汉语语法描写及其在语言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的意义”“从扁平语法观审视汉语语法经典问题”等议题展开广泛讨论和深入交流。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和在京其他高校的数十名师生旁听了会议。
4月12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史金生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张伯江教授致开幕辞,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桃洲教授致欢迎辞。
史金生教授
张伯江教授简要回顾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论坛设立初衷,并着重指出,大语法观念全面回答了汉语语言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根本问题,其贯通理念,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大语法观念指导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对古今汉语的文体问题、语言和思维方式等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使汉语语言理论建设向着“全面、协调、简单、贴切”的理想迈进。
张伯江教授
张桃洲教授首先表达了对所有与会者的热烈欢迎,随后回顾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表示文学院的语言学生力军将与广大学界同仁一道,深入探讨基于汉语事实的语法理论构建路径,为新时代的汉语研究开辟新境界。
张桃洲教授
本次论坛有6场共计21个大会报告,5组共计43个小组汇报。与会学者基于“对言性”“句法扁平性”“并置观”等大语法核心概念,聚焦汉语的对话性、论证性、互文性以及中国人 “二元共享”和“二元倚变” 的动态逻辑,深入探讨了诸多汉语语法研究的经典问题和前沿热点问题,进一步明晰了“印欧语眼光束缚汉语研究”的具体症结所在,凝聚起在科学理性比较中认识世界不同语言共性和差异的共识。现场的专家学者积极提问、交流,讨论十分热烈。
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北京语言大学陆丙甫教授、厦门大学张麟声教授分别做了题为《读金克木:窥文体探思路》《语言结构的纵向层级性和横向线性》《试谈亚洲地区的两种SVO语序孤立语——以汉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为例》的大会报告。
沈家煊先生对比了中西方逻辑推演的不同。西方亚氏逻辑是三段论的推理,中国逻辑是“起承转合”的四段论的论理。“起承转合”的关键在“转”,“转”就是“变或变化”,亚氏三段论中没有变,而中国逻辑是一种动态的变化逻辑,重视“可能”而非“必然”;中式论理包含亚氏推理,但后者易被纵横交错的对偶式文体思路掩盖。当下我们应继承“寓变化于整齐”的传统文体特色,以丰富现代汉语的文采;采取“好同而不恶异”的态度,以补我们思维习惯的不足。
沈家煊先生
陆丙甫教授追忆了20世纪70年代吕叔湘先生对层次分析法和中心词分析法矛盾的论述,并介绍了在语言分析中找到的层级高度和扁平成分的最佳平衡点,即在改进传统层次分析法(通过有选择的向心切分)和句子成分分析法(通过明确规定切分的底线)中,获得把任何句法结构切分成项数不超过七左右的“有限多项式”的扁平结构;所有能增加结构分析“扁平度”的措施,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否认层次分析法中“主谓两分”的特殊地位。
陆丙甫教授
张麟声教授指出,当代西方语言类型学的两位重量级学者Bickel和Nichols只从名词的格和动词的时态-体态-语气这两种角度进行考察,得出了印尼语比汉语更具有孤立语典型性的结论。张教授开发了一种可以具体描写语言形态类型特征的动词句法分布目录,并对比汉语和印尼语,证明汉语是纯正的名动包含型语言,提出动词“做谓语表达过去和非过去情状时”和“以述宾结构中述语的资格做主宾语时”词形是否变化可作为判定孤立语和非孤立语的标准。
张麟声教授
随后两天的大会报告依次为:
董秀芳:对言格式中的全称量化表达
完 权:完句和成句——兼谈汉语谓语动态和状态的区分
李秉震:试论“一边…一边”句的意义
李宇凤:互文见义——跨越世界图景与语言表达的距离
林华勇:早期粤语的互动三联
罗琼鹏:二分体观的汉语困境——一个个案分析
史文磊:汉语里有几个“怀疑”?——普通话在线加工与跨方言词化模式
孙崇飞:从“倒装句”看汉语句法的扁平性与对言性
王远杰:四字格的续接式和叉接式
吴怀成:论“名词”和“名称”
罗天华:古汉语的作格动词与作格性
徐晶凝:列锦语段与体词谓语句
任 鹰:从同构动结式的句法表现看动结式述语结构的生成理据 ——兼议“论元结构观”在汉语句法分析中的局限
王冬梅:现代汉语的定中结构的本质
史金生:论证性与汉语说理表达
周 韧:SVO句究竟怎么切分?
刘探宙:多项同位同指组合是递归性的还是递系性的?
张伯江教授是论坛最后一位大会报告人,他的《从大语法看汉字与汉语相适应》指出,二十世纪关于废除汉字的讨论和维护汉字的意见,在学理论证方面都不够充分,因此尝试从学理角度说明汉字适用于汉语的道理。张教授提出,汉语大语法“音形义用一体,字词句篇贯通,传情达意不二,历时共时一致”的观点,为我们理解和论证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因为汉语的句法语义组合靠的是形式上的并置和语义上的互文见义,其基础是组成单位的等价性。该报告论证了汉字作为汉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其本身的书写形式和表义方式,都体现了跟汉语各级单位相一致的组合特点。
4月13日下午的闭幕式上,沈家煊先生做总结点评。沈先生饱含深情地指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在继承吕叔湘先生等前辈学人“摆脱印欧语眼光束缚”方面已渐入佳境,不断前进的年轻人后生可畏,中国语言学前景非常光明。沈先生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两点希冀:第一,构建中国特色语言理论体系是一体两面的工作,汉语研究者既要充分揭示汉语的本性,也要关注汉语理论的普遍性意义,为语言类型学理论作出贡献;第二,不能“关起门来做学问”,应积极拥抱以Chat GPT和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深化汉语事实挖掘,努力通过计算语言学窗口,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最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史金生教授代表论坛主办方做会议总结,指出此次论坛议题集中,讨论深入,特别是在基于大语法理念建设汉语语法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方面的系列成果,令人印象深刻。他还对与会学者热情参与和积极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完权研究员对论坛的联合主办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协办方国际文化学院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并宣布第三届语言理论体系建设论坛将择期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