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至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重点实验室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五届“语调类型学研讨会”在河南开封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产学研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围绕语调类型学的理论问题和方法路径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会议于7月17日上午8:30在河南大学文学院开幕。开幕式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段亚广教授主持,河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百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主任熊子瑜分别致辞。刘百陆介绍了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学科特色与研究传统,表达了对声调、语调研究深入发展的支持与期待;熊子瑜回顾了“语调类型学研讨会”的发起背景和发展历程,指出该系列会议已逐步成为推动语调研究方法创新与理论积累的重要平台。
会议设有两场主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爱军研究员作了题为“语调类型学研究:阶段进展与规划”的主旨报告,系统总结了各课题组过去一年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并提出了下一阶段在数据处理、统计建模、成果发表等方面的共性任务与具体要求。报告强调,应加强跨方言、跨语言的对比研究,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调类型学研究范式。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的祖漪清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汉语语法共性的闽方言动宾结构连读变调规律分析”的报告,从实际语音数据出发,提出“基本语言单元”的分析视角,重新定义了连调域与语法结构的对应关系,为方言韵律结构建模和语音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本次研讨会共组织了“声调语调数据分析方法新探”“方言声调研究”“方言连读变调研究”“话语韵律研究”“二语学习者的汉语语音研究”等5个报告专场,以及1个技术工作坊,包括6个特邀报告、14个研究报告和1个技术报告。与会学者围绕以上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展示了在现象描写、理论探索、数据分析、方法应用等方面的多元进展。
熊子瑜、凌锋、徐琬萍先后介绍了在汉语声调特征处理和语调统计建模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声调与语调数据的量化分析提供了系统工具与理论框架。张劲松、唐志强、王雨欣、赵清华围绕方言中的声调功能负载、调类合流与中和以及单字调的声学特征等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呈现了方言声调系统共时结构与历时演变的多维面貌。辛永芬、黄靖雯、戴倩倩、李至杰集中讨论了河南浚县方言、上海话、合肥方言以及天津方言中的连读变调现象,展示了不同方言系统在语法结构与音变机制之间的深度耦合关系。陈鹏飞、冯卉、朱玉柱、鲁冰、张小砚、丁怡丹围绕语调的语用功能与语法接口,从语气边界调的语音实现、句法歧义的韵律解歧、以及声调语言的类型学语调系统等角度进行了跨方言、跨语言的案例剖析及理论探讨。曹文、姚云、古力努尔·艾尔肯针对二语学习者普通话产出的声调与语调特点,探讨了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等群体在普通话韵律习得中的表现差异及其教学启示,拓展了语调研究在语言服务和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前景。曹梦雪与徐琬萍主持的技术工作坊聚焦语音标注规范与统计建模方法,结合具体项目数据,系统演示了函数主成分分析(FPCA)在声调与语调音高曲线分析中的应用,为实现数据标准化入库与跨课题组协同研究奠定了基础。
会议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李爱军研究员代表组委会作总结发言。她指出,本届会议议题丰富,报告深刻,讨论充分,反映了语调研究在理论深化和方法创新方面的共同进展,体现了语音学界多学科背景研究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作氛围。李爱军代表主办方对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同时对河南大学文学院在场地、设备、会议组织等方面的周到保障以及学生志愿者在会议期间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谢意。
“语调类型学研讨会”自2021年发起以来,已连续举办五届。会议坚持“专题深入、小型密集、讨论充分”的风格,致力于推动跨方言、跨语言语调研究的体系化建设。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促进语调研究方法与理论的融合创新,为构建中国语言类型学的自主研究体系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