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百年回响 再启新声——第十六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

作者:曹梦雪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5-10-20
字号:

  10月12日至13日,第十六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主办,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承办。会议以“中国语音学研究新进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燕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语音学理论体系构建、实验方法创新以及跨学科融合发展等议题,深入交流了研究成果,探讨了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方向。

 

 

  一、开幕:回望百年学脉,见证学科传承

  今年是中国实验语音学发端一百周年。1925年,刘复先生在北京大学创立“语音乐律实验室”,以科学实验方法系统研究汉语声调的物理属性,标志着中国实验语音学的诞生。百年之后,学者们再聚燕园,回溯学科源流,展望语音学在新时代的创新图景。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李爱军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所务工作)、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王锋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程苏东教授以及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主任、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主任孔江平教授分别致辞。

 

 

  王锋在致辞中指出,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语音学人秉承“实验以补听官之缺”的学术信念,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使语音学在中国语言学体系中不断发展壮大,并始终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同频共振,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汉语方言调查、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儿童语言发展以及智能语音技术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强调,当前语音学正处在从“声音的结构”走向“声音背后的心智机制与社会功能”的转型阶段。研究方法从传统声学描写扩展到计算建模、脑电成像和多模态分析,研究目标也正从揭示语音规律迈向服务国家语言智能战略与文化传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将继续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在脑认知、语言智能、汉语方言与民族语言资源保护、儿童语言发展等方向深化合作,推动中国语音学持续创新发展。

 

 

  程苏东在致辞中回顾了北京大学语音学研究的百年传统。他指出,新时代的语言文字研究面临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近年来,北京大学中文系整合资源,成立了“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研究平台”等学科平台,持续推动语言学内涵式发展,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新文科建设。

 

 

  孔江平在致辞中系统回顾了实验语音学的百年演进与学会的发展历史。他指出,从刘复的浪纹计到现代多模态语音实验平台,语音学的实验方法与理论体系均经历了深刻变革。当前,语音学研究已广泛拓展至生理、认知、司法、乐律等众多前沿交叉领域,学科影响力与社会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自获批教育部与国家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以来,积极承担国家重大语言战略相关研究工作,助力国家语言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二、大会报告聚焦学科前沿

  本届会议设置四场大会报告,主题涵盖语言的神经编码机制、语调类型学研究、人工智能在濒危语言复兴中的应用、语音结构与认知等议题,充分展示了新时代语音学与脑科学、语言资源建设、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前沿探索。

 

 

  宗成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作题为《大脑语言的神经编码机制初探》的大会报告。他从认知功能的角度探讨脑网络的分区方法,介绍团队近期关于脑神经编码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不同脑区在处理文本、语音和图片信息时的编码差异及其相互关联。报告还比较了不同语言模型的词向量表征与大脑神经表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出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可为神经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启发与方法论支持,为揭示语言理解的脑机制开辟新的思路。

 

 

  李爱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作题为《语调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方言语调研究》的大会报告。她从跨语言比较的角度阐述语调类型学的理论框架,指出语调研究需在统一的描写体系下考察功能和形式上的异同。科研团队构建的中国语调韵律库 INTO-CASS覆盖字、词、句等多层次语料,为类型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报告基于AM(自主节律)理论和双要素语调模型,分析了汉语方言中声调与语调的互动模式,并以“共存—顺服—阻断”三类模式揭示语调与词汇韵律的系统性关系。报告还介绍了结合GCA、GAMM、FPCA等统计建模方法的语调分析范式,并以陈述与疑问句的边界调和焦点韵律为例,展示了声调语言中语调实现的多样机制,为汉语语调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路径。报告末尾,曹梦雪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展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多模态语言资源平台”的建设情况,并呼吁学界积极推动语言研究资源的开放共享。

 

 

  冉启斌教授(南开大学)作题为《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濒危/消亡语言的复兴》的大会报告。他提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正迎来全新契机。报告介绍了团队研发的“全链集成式系列人工智能语言保存方案”,通过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大模型以及数字人等前沿技术,实现对濒危乃至消亡语言的系统保护与再生。进而以满语、吐火罗语等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基于国际音标的语音建模技术,使无文字语言得以生成、识别、互译与交互,从而赋予濒危语言“可对话的生命力”。

 

 

  孔江平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作题为《从语音的结构到认知》的大会报告。他回顾了语音学从传统“口耳之学”到结构主义音位学,再到认知语音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研究的推动下,语音学正经历由结构描写向认知解释的范式转型。报告重点讨论了音位系统“非唯一性”问题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提出应通过语音感知实验和脑科学方法深化对音位系统的认知研究,从而为建立认知语音学和认知音位学的理论框架奠定基础。

 

  三、分论坛交流展示多元成果

  本届会议共设立十一场分论坛,报告论文86篇,议题涵盖生理语音学、病理语音学、二语语音习得、声学语音学、心理语音学、司法语音学、音系学、语音乐律研究、语言接触中的音变研究等方向。

 

 

  各分论坛交流气氛热烈,既体现了实验语音学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融合趋势,也凸显了语音学研究在服务国家语言智能战略和社会语言生活中的现实价值。不少青年学者的报告在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上展现出创新意识与跨领域视野,反映出我国青年语音学者在学术探索与方法革新方面的强劲潜力和成长力量。

 

  四、闭幕:回望百年,再启新声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曹梦雪副研究员主持。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副主任、北京语言大学曹文教授作大会总结,并同时作为下一届承办方代表介绍了第十七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的筹办情况。

  两天的会议汇聚了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语音学者,展示了学科在理论深化与方法创新方面的广阔前景,也标志着语音学研究正进入以数据、技术与跨学科协作为特征的新阶段。

  本届大会的成功召开,既是对中国实验语音学百年历程的深情回望,也是新时代语音学再出发的重要起点。实验语音学作为中国语言学“科学化”的传统源头,在当代语言智能与人文科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与使命担当。面向未来,中国语音学将继续坚守实证理念,拓展多学科合作,服务国家语言文化战略,推动我国语音研究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