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语文辞书事业在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25年11月22日至23日,第一届辞书学与词汇学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编辑室、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协办。会议以“语文辞书与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以辞书学和词汇学的结合为立足点,彰显语言文字基础理论与实践工作的相互支撑和融合发展。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出版和民族语文翻译机构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张振军主持。

开幕式上,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振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主任王锋,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袁世旭先后致辞。
郑振峰在致辞中介绍了该校语言文字学科和辞书研究工作的历史发展和深厚积淀,表示会议的召开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语言文字学科建设新的开篇。

王锋在致辞中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语文辞书工作是基础性、战略性文化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要充分发挥学术平台和学术引领作用,助力新时代语文辞书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大局、服务人民。

袁世旭在致辞中介绍了学院辞书学与词汇学的研究传统和学术影响,认为本次会议对相关学科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会议共有两场大会报告和三场分组报告,大会报告10人,分场报告35人。报告内容丰富,涵盖语文辞书与文化传承发展、国家语言文化战略与辞书编纂、语言文字规范、辞书理论与辞书史、辞书学与词汇学互动、人工智能与融媒辞书等多个议题。本次会议主题鲜明,特点突出。
一、重视传承发展,强化使命担当
语文辞书是语言文字事业的基石。与会专家认为,应充分认识语文辞书事业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站在时代制高点上做学问,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不断提升服务国家语言文化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张博教授对《现代汉语大词典》(试印本)中的“提示”栏目进行考察,指出该词典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将“提示”栏目的功能由语言信息提示扩展至文化信息提示,为大型语文词典更好地守护中华文化根脉、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构建文化自信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径。张亮“新时代辞书编纂工作的思考与对策”指出,新时代社会对《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二典”)产生了新的功能需求,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的担当精神,让“二典”更好地履行使命,服务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

相关报告还有邸玉敏、桑宇红“马礼逊《华英字典》中的中华文化传承研究”,周子怡、许诺、荆姝姮、刘旭“《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和《国际中文学习词典》中文化信息分级规律探析”等。
二、坚持守正创新,服务人民群众
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原则,也是新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宗旨。面对社会的变迁和语言生活的变化,语文辞书应坚持“守正创新”,紧密贴合社会语言文字需要,处理好落实语言规范与反映语言生活实际的关系,不断推进辞书工作创新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语言文化需求。
苏新春教授通过《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增补本)的辞书实践,对收词范围、语文词收录边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规范性原则与兼顾性因素之间的平衡辩证关系作了深入思考。

谭景春研究员分析了《现代汉语大词典》(试印本)对“七月流火”的变通式释义方法,指出这种释义既反映了语言事实,又不至于引起争议,是处理不十分成熟的语言现象的稳妥办法。

杜翔研究员梳理了《现代汉语词典》初稿稿片上语音、词形、语义规范的宝贵信息,号召学习继承发扬老一辈辞书人的精神,聚焦社会语言文字热点,适应当代社会需求,在新时代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关报告还有范文杰“关于中小型语文辞书收字的几点思考”等。
三、注重学科互动,拓宽研究视野
现代辞书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推动辞书学创新与深化,要求打破学科壁垒,积极与相关前沿学科进行互动,从而不断拓宽研究视野,为辞书编纂注入新的活力和理论支撑。
辞书理论与辞书史是辞书学学科发展的根基。立足根基进行汉语辞书理论与辞书史纵深研究的报告有崔潇月、王继红“清代私修双(多)语词典历史发展的知识史视角”,李智、徐爱改“训诂学释义方式术语的确定对深化当代汉语辞书编纂理论的作用”,刘善涛、王晓“古今转型视域下的汉语辞书发展史研究(1716—1915)”,刘伟“试论《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的学理依据与其体例之间的协调处理”,邵文辉“从辞书文本看明清学者的字词关系思想”等。
词汇学与辞书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二者良性互动,有助于推动彼此深化和发展。吴继章教授以近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几个条目为例,从方言词汇的角度对其释义提出改进建议。

周荐教授通过对从先秦至明清历时数据与文献的梳理分析,指出汉语词汇从单字词主体到复字词主导的演进是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内源性演变”。

王楠编审结合“借”“贷”“租”及相关复音词等双向词语的语义,对常见语文辞书中的释义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袁世旭教授探讨义位组合的类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组合进行分类,有力推动了义位组合研究的细化和深入。
相关报告还有常广宇“涉分化字双音词与词典编纂”、邓婕“《湖南泸溪方言词典》有关‘中草药’的词汇”、李冬鸽“从工具书中的‘字源’‘字原’说开去”、李娜“基于多维视角的近代汉语科举语义场词汇生命力研究”、荀经纬“NV比喻词的词汇化研究——兼谈辞书中NV比喻词的选词立目”、张娟“动态视角下属性词特点分析及词典处理”、郑福多“非极性形容词的无标记化——以‘温度’为例”等。
语言类型学通过跨语言比较探寻人类语言的共性与差异,为辞书学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方法论启示。张定在词汇语义类型学视角下,根据若干语言中“门窗”义词语的多义性表现,概括这类词语在语义演变中的规律和制约。相关报告还有苏颖“从场景转换的视角看身体动作词语的时间指示功能”等。
四、拥抱技术变革,探索科技赋能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下,辞书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技术变革为辞书学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范式上的革命。主动拥抱技术革命,深入探索科技对辞书编纂、呈现与应用的全面赋能,是推动辞书事业迈向新阶段的关键动力。
梁鑫渊“同音词和多义词义项处理的神经机制——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例”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显示同音异义词与多义词在大脑中表征机制的差异,为词典编纂中同音词义项分立与多义词单一词条划分提供了神经科学证据。相关报告还有陶扬“《一切经音义》数字化涉及的甄别溯源与字形订正”、王伟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融媒体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研究”等。
为鼓励和提携新人,本次会议打破常规,遴选出鲁东大学李璐溪、北京师范大学吴梦丽两位年轻学者作大会报告。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副主任苏颖主持。

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编辑室主任张定作会议总结,指出本次会议内容广泛,紧扣议题;方法科学,视角新颖;新秀辈出,薪火相传。今后将扩大会议规模,秉持初心,笃定前行,把会议一届一届地办好。

会议期间,部分与会专家和河北师范大学师生举办专题研讨,就辞书学与词汇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交流。

辞书学与词汇学学术研讨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创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国内辞书学与词汇学研究搭建了新的学术平台,发挥了该中心在辞书编纂研究领域的“国家队”作用,对凝聚学界力量,探索新时代新征程上辞书事业发展方向,推进辞书学与词汇学研究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