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语言学系正在开设的梵文课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梵语,并且通过梵语的学习,顺利进入梵汉语言对比研究的跨学科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特别设立“梵学·佛学·印度学”系列讲座,诚邀海内外知名学者开讲。2019年10月24日,首先请到我国著名的梵文学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梵文研究中心主任黄宝生研究员开启第一讲——“漫谈梵文”,语言所姜南副研究员主持本场讲座。
黄宝生研究员
姜南副研究员主持
黄宝生先生首先从“梵语”(saṃskṛta)何以得名为“梵”娓娓道来,辨析了Brahman(“梵”宇宙本原)、Brahmā(“梵天”阳性体格名词)、Brāhmaṇa(阳性指“婆罗门”、中性指“梵书”)这几个现今哲学佛学研究中经常混淆的概念名词,指明“梵”当为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徒创制之字。
梵语是印度古代主流语言,婆罗门教占据主导地位,佛教早期抗衡婆罗门教,使用方言俗语宣教,吸引广大民众,形成早期佛教的通用语——巴利语。佛教发展到大乘,开始改用梵语。传入中国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因此,汉译佛经主要译自梵语,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汉文大藏经,堪称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奇观。并且印度古代与中国同为文明古国,留存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文献典籍可谓世界之最,值得从文学、宗教、哲学、神话学、语言学等方方面面进行研究。就语言研究而言,佛经原文使用的梵语属于通俗梵语,口语化的梵语,相应地,汉译佛经也倾向使用通俗口语翻译。其实,汉译佛经很大程度地促进了中国白话文的发展。但是由于汉译佛经的翻译性质,表现出口语和书面语、汉语与原典语的双重混合,具有复杂、独特的语言个性,即被称作佛教汉语,其中大量词汇用语目前尚未被读懂说清。譬如:
(1)“如是我闻”仿照梵语语序evaṃ mayā śrutam而来,按汉语语序当为“我闻如是”。
(2)“究竟”一词在译经有很多义项,可以翻译梵语的niṣṭha(终极)、atyanta(永远)、para(至上)、gatimgata(通晓)等。“庄严”一词也有两个意思,对应梵语的alaṃkāra(装饰、修饰、修辞方式)和vyūha(壮丽、神奇、美妙的景象)。
(3)还有很多译语,虽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如汉译佛经为什么用“要、要言、要誓”翻译梵语的pratijñā(约定、允诺)、“分齐”翻译梵语的pariccheda或pratibhāga(分别、差别)、“分卫”翻译梵语的piṇḍacaryā或piṇḍapāta(乞食)。诸如此类,都需要结合梵语给出必要辨析和解释。
因此,从汉语佛教文献的研究和整理角度,迫切需要中国学者编出一部佛教汉语词典。这就需要培养佛教汉语学者。黄宝生先生希望社科院语言所作为国内汉语研究的重镇,能够应时代之需,担负起这个重任,成为国内佛教汉语研究中心。加紧培养佛教汉语人才,再进入科研,编出一部《佛教汉语词典》。
报告现场
本场报告会座无虚席,黄宝生先生年事虽高,却讲满两个小时,听会师生踊跃提问,热烈讨论,讲座圆满结束。
黄宝生先生手写的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