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研究员到华侨大学(泉州)进行调研,就“一带一路”语言战略等问题与华侨大学的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举行了一个调研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教授,文学院、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和外国语学院四个学院的正、副院长及一些语言学专业骨干教师。
刘丹青所长在座谈会上发言
座谈会的核心议题有三个,一是在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下,语言学界可以和应当承担什么职责任务?尤其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泉州的视角,或者扩大到福建省的视角,有哪些工作是可以做的?二是关于国家正在进行的大项目——语言保护工程,作为东南方言之一的闽南话的核心区域泉州,其方言的生态生存状况如何?如何推进方言资源保护?三是落实中央保护传统文化精神的央视大型纪录片《中国话》将有一集介绍闽语,所以希望了解跟闽南话相关的一些文化习俗、戏曲、文学等方面情况。
针对这些议题,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贾益民校长针对“一带一路”的语言问题进行概括总结,认为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内部问题和一个外部问题。所谓内部问题就是我们国家内部要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国情,培养懂这些语言的人才;所谓外部问题就是我们要把汉语传播出去,培养这些沿线国家懂汉语的人才,让他们通过汉语了解中国。目前华侨大学在后一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培养了大批东南亚国家懂汉语的人才。在前一个方面,华侨大学也要在了解目前现状和需求的前提下参与小语种人才的培养。针对闽南语的生态生存状况,闽南话专家王建设教授介绍了泉州以及海外华人社区中的闽南话生存状况,并对闽南话的传承表示担忧,据他的观察和调查,目前泉州市区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小孩不会或者不愿讲闽南话了。同时也介绍了他自己为闽南话传承所做的一些努力,比如开设闽南语的选修课,参与组织福建省方言文化大赛等。针对第三个议题,一些闽南籍的老师纷纷发言,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刘丹青所长和贾益民校长
座谈会在热烈而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了两个半小时。最后刘丹青所长表示这次调研座谈会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和丰硕的收获,对座谈会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语言学界迫切需要对沿线国家的语言国情进行调查并培养小语种人才,在语言保护问题上,我们更加需要注重的是方言的动态传承,而不仅仅是记录。刘丹青所长并对华侨大学贾益民校长和各位同仁参加这次调研座谈表示衷心感谢。
王建设教授(左二)与刘丹青所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