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学术报告预告】李明兴:咝音发音部位的音系对立:语言类型、听辨实验、与历时音变

作者:语音室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7-09-18
字号:

  题目:咝音发音部位的音系对立:语言类型、听辨实验、与历时音变

  (Sibilant place contrast: Typology, perception, and sound change)

  主讲人:李明兴 堪萨斯大学语言学系博士

  (研究方向:音系学、语音学、第二语言习得)

  时间:2017年9月18日(周一)下午2:00

  地点:语言所中会议室

  摘要:

  普通话的咝音(sibilants)有齿龈(s ts tsʰ)、硬腭(ɕ tɕ tɕʰ)、卷舌(ʂ tʂ tʂʰ)三组,其中硬腭咝音与高元音[-i]相拼,而齿龈和卷舌咝音分别与相同部位的舌尖元音(apical vowel)相拼。对于舌尖元音的形成,以往文献中有两种解释:一种将舌尖元音视为齿龈和卷舌咝音对后面高元音[-i]部位同化(place assimilation)的结果,另一种认为咝音部位的音系对立(sibilant place contrast)在高元音[-i]的环境下不够清晰,而舌尖元音是将音系对立强化(contrast enhancement)的结果。本研究针对这两种解释,总结了170种汉语方言中舌尖元音的分布特点,调查结果支持了对立强化的说法。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用实验音系的方法,测试了咝音部位的音系对立在不同元音环境中的相对清晰度。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元音环境,咝音部位的音系对立在高元音[-i]的环境中,在听感上更容易混淆。以上类型学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结果,也与普通话历时音变中的现象相一致,即在高元音[-i]的环境中,咝音发音部位的音系对立虽数次出现,却经由不同的音变过程而被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