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学术报告】彭睿副教授做“图式性构式扩展的机制”讲座

作者:郭雅静 李婧姝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7-07-17
字号:

  2017年7月13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第336次语言学沙龙在语言研究所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邀请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彭睿副教授做学术讲座,题目是“图式性构式的扩展机制”。讲座由完权副研究员主持,来自语言所、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师生聆听本次讲座并参与了讨论。


完权副研究员主持讲座 

  在图式性构式历时发展的研究中,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充分讨论,一是在图式性构式的扩展过程中,新实例语义上偏离构式中心成员的程度与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成正比,二是创新性扩展在相当程度上受到限制。彭睿副教授尝试从范畴化的角度探讨这两个问题。


讲座现场

  研究中涉及到一个重要概念:知识效应,即有关真实物件或者事件的早前知识能够给人们的范畴学习带来影响。根据前人研究,知识效应分为以原型观为基础和以范例观为基础的两种模式。有关知识效应的主要观点包括:一是当一个人判断物事A是否属于新学习的范畴A时,该物事被同时与对范畴A的实际观察和有关该范畴的早前知识进行比较;二是除影响概念的最初习得,早前知识在之后的范畴化判断中也扮演角色;那些和早前知识不相吻合的物事可能被屏蔽甚至否决。

  研究依据的假定有二,一是有效的图式性构式扩展模式必须纳入结合了信息性和经济性的范畴化观念,二是有效的图式性构式扩展模式必须把”知识效应“纳入考量。具体理论假设是,图式性构式的扩展是由范例和构式性早前知识交互影响而推动的。一方面,范例的吸引作用会导致创新。另一方面,构式性早前知识制约着创新。就是说,因为构式性早前知识的“锚定作用”(anchoring role), 构式的创新是保守的。

  彭睿副教授对汉语隐现句的历时扩展进行了个案研究,从隐现句的类型及构式层级、汉语隐现句简史两个方面对汉语的隐现句进行了历时解剖。

  在讨论部分,研究关注了以下问题:一是哪种主要类别是隐现句的范例;二是隐现句的限制条件的放宽;三是不同历史时期相对独立的限制条件;四是”构式性早前知识“和”范例信息表征“的交互作用等。

  讲座引起了在座师生的广泛讨论。

 

  姜南副研究员与彭睿副教授探讨范例的变化问题,提出有的范例是后起的,如果后起的成为范例,之前的范例怎么办?彭睿副教授回应:我们不能认为最早出现的就一定是范例(原型),而应从频率来看。

  吴福祥研究员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构式创新的主体是谁;二是从历时来看,个案研究最好选择处置式,因为处置式是汉语独有的,已有成果也较多。彭睿副教授进行了回应,认为创新的主体是知识分子的可能性不大;而对处置式的研究存在语料少的困难。

  张伯江研究员提出隐现句与话题句的相似性问题,认为中间有交叉的情形,隐现句可能也属于话题说明句。彭睿副教授回应:构式确实是一个网络,不是离散的,相互之间是有关系的。

  唐正大副研究员提出范例的确定依据问题,认为从频率统计会存在问题,如无法解释所谓”偏离“。彭睿副教授认为,用例频率越高,越容易在使用中被触及,印象最深刻。

  刘探宙副研究员与彭睿副教授针对领主属宾句的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刘探宙认为领主属宾句有得失义,分散到中观构式的各个小类中可能过于分散,建议单独处理。彭睿老师回应了单独处理的难度所在。

  杨永龙研究员建议将题目改为构式的扩展,因为能扩展的定是图式性构式;他还提出:扩展有从高向低和从低向高两个方向,从低向高是否就是新构式的产生途径呢?彭睿副教授回应:偏离到一定程度,是否会产生新的构式,这是目前研究的着力点,希望有更多的个案研究加入进来。

  参加讲座的师生表示,彭睿副教授的讲座开阔了大家的视野,特别是对前人研究模型的利弊展示引发了很多新的思考;另外讲座从历时角度对汉语隐现句的详细解剖、对构式层级的层层分析等等,都展示了深厚的研究功力和扎实的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