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学术报告预告】郭必之:早期闽语的形态变化及相关问题

作者:科研处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8-07-25
字号:

  题目:早期闽语的形态变化及相关问题

  主讲人:郭必之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

  时间:8月9日周四上午9:30-11:30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大会议室

  摘要:

  和大多数汉语方言的阻塞音阳调字不一样,那些字在闽语中念送气还是不送气没有明显的规律,如厦门闽南语「唐」、「糖」、「蹄」、「啼」。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学者较倾向于「层次叠置」说 (Yue-Hashimoto 1976; 李如龙 1985; 杨秀芳 1989; 丁邦新 1998等),即主张「唐」、「糖」在不同时代进入闽语,属不同的语言层次。在这篇报告中,我会指出闽语里部分念不送气声母的阻塞音字,有念送气声母的相应形式,而且在词义上构成区别,可能反映了早期的形态变化。目前已经找到十几组相关的例子,包括:

  「平」(平坦):厦门 /pi)2/福州 /paN2/「平」(使平):厦门 /pHi)2/福州 /pHaN2/

  「糊」(黏稠物):厦门 /k2/「糊」(巴结、缠扰):厦门 /kH2/

  「毒」(毒物):厦门 /tak8/、莆田 /ta/8/福州 /tOy/8/永安 /tu4/「毒」(下毒):厦门 /tHau6/、莆田 /tHau5/福州 /tHau5/永安 /tHu4/

  「上」(登上):厦门 /tsiu)6/、莆田 /Âiau6/福州 /suN6/、建阳 /úiN5/「上」(往上提):厦门 /tsHiu)6/、莆田 /tsHiu6/福州 /tsHiN6/、建阳 /tsHioN6/

  「成」(达到某一程度) 厦门 /tsia)2/福州 /siaN2/尤溪 /sia)2/「成」(使完成):厦门 /tsHia)2/福州 /tsHiaN2/尤溪 /tsHia)2/

  上述部分例子取自Norman (1991)。可以看到:念送气的一方都带「及物」或「使役」的功能,似乎是由不送气的一方派生出来的。承认了这种关系以后,我们会运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构拟出形态变化的语音形式,指出其演变路径,并根据相关形式的地理分布等因素,说明为何「层次置」和新近提出的「语言合流说」(Coblin Ms.) 说不能解释以上现象Baxter & Sagart (2014) 留意到上述部分例子。他们认为这种形态变化可以往上推至上古汉语,为此他们构拟了 *m- 前缀,「平」*m-breN (‘make even’; cf. *breN ‘even’)「上」*m-daN/ (‘to put up’; cf. *C«-daN/ ‘ascend’)「毒」*m-[d]³uk-s (‘to poison’; cf. *[d]³uk ‘poison’)。我将根据本文的发现,对他们的构拟作出检视。

  

  主讲人简介:

  郭必之(KWOK Bit-Chee)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香港语言学学会副会长。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IACL)执行委员会委员。研究兴趣包括历史语言学、汉语方言学和接触语言学,在《语言暨语言学》、《中国语言学报》、《东亚语言学报》、《中国语文》、《方言》、《民族语文》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