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题目:关于语言历史比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主讲人:张洪明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时间:10月29日周一下午13:30-15:30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大会议室
摘要:
本演讲讨论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什么是历史语言学?什么不是历史语言学?为什么研究历史语言学?怎样研究历史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某个文献代表语法?不同时代语法之间的“不同”?不同时代语法之间的“变化”?如何从处理文献材料到重建语法?语言变化的类型?等等。
本演讲将努力澄清一些基本概念,说明历史语言学不是“语言学历史”,不研究“人类语言起源”,不决定或企图保存语言的纯正形式,不试图防止语言的变化。历史语言学也不是语源学。语源学研究词的历史,不研究语言结构的历史,而历史语言学重点关注的是语言结构如何变化及为何变化,对所观察的特定语言的变化进行描述和解释,重建语言群的史前史,并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根据亲疏远近把它们归派到相应的语系、语族和语支中,进而阐述有关语言变化的成因及方式的普遍原理。历史语言学研究旨在一般意义上对人类语言的理解做出贡献。
本演讲将结合汉语实例(诸如上古音系构拟、长短元音假设、《中原音韵》入声问题、声调起源及类型演变、押韵的本质等),点评当下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包括新语法学派规则假说、词汇扩散假设、语言演化三尺度说、音变规则的生命循环假说等,厘清语文学与语言学、语料库与语言学、语史构拟与人类考古、乾嘉学派与格里姆定律、认知系统与符号系统等异同。
主讲人简介
张洪明,1981年获复旦大学汉语专业学士学位,84年获复旦汉语史硕士学位,90年获美国加州大学语言学硕士学位,92年获加州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曾分别任教于复旦大学、圣地亚哥梅莎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校,94年起执教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亚洲语言文化系,现为该校中文与语言学专业教授,兼中文部主任。此外,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南开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分别受聘或受聘过南开大学陈省身讲席教授、复旦大学兼职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名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音与言语科学重点实验室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审音课题组成员、教育部语信司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咨询专家等。1999年至2014年担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执行秘书长,现为Routledge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丛书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执行主编、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音系音韵诗律分支主编,并担任多种国内外刊物的编委或特约审稿人。主要研究领域为音系学、语音与语法的界面关系、历史语言学、方言学、诗律学等,近年的著述包括Syntax-Phonology Interface: Argumentation from Tone Sandhi in Chinese Dialects (2017)和Tonal Prosody in Yongming Style Poems (2015)以及为《当代语言学》特约编审的 “音系学理论与中国境内语言音系研究专号”(2014年第3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