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学术报告】宋文辉:现代汉语非宾格动词问题再思考:对言语法的视角

作者:焦一和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2-07-07
字号:

  2022年7月4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宋文辉教授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大会议室做了题为“现代汉语非宾格动词问题再思考:对言语法的视角”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语言所所长张伯江研究员主持。根据防疫要求,报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语言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多个单位的200余名师生听会。

宋文辉教授

张伯江研究员

  现代汉语非宾格动词问题广受关注,也存在诸多争议。宋文辉教授秉承“对言语法”的精神,搁置先验的概念和范畴,抛开理论内部的技术细节论争,着重分析论证逻辑和重要现象,其主要观点包括:

  一、非宾格假说提出的“非宾格”概念,内涵模糊,难于验证,是在一个错误的理论框架内(关系语法)提出的特设性的模糊概念。对于有的语言,非宾格-非作格对立不是合理的句法范畴对立,也不一定是合理的语义概括。

  二、汉语的话题-说明结构占据核心地位,而话题结构不区分非作格和非宾格,现代汉语不存在支撑非宾格-非作格句法范畴对立的事实基础。

  三、从构式角度来说,局部看似动词分布有区别,但不能覆盖所有动词,且不同构式的动词范围不同,难以形成系统的跨构式概括,因而不需要一个特设的“非宾格构式”。

  宋文辉教授深度剖析了意大利语、英语、汉语等语言中的大量实例,指出从学理和事实看,非宾格动词并非语言共性的句法范畴,已有研究将意大利语等作为非宾格-非作格对立典型,是简化语料复杂性得到的结果。不同版本的非宾格假设中存在诸多模糊认识,已有鉴别标准缺乏普适性和充分的理据性。词类作为句法范畴,是基于词项在特定构式中的用法形成的句法聚类,具备一定形态句法特征和与之对应的认知语义基础。不及物动词的语法分类,是不同的语言通过特定构式表征并范畴化动词题元施事性、完结性等不同特征的结果,并不存在理论设定的跨语言统一且单纯的非宾格性。同时不同语言中语义、语用因素对句法的制约强度不同,因此构式系统存在跨语言差异,制约词类划分。现代汉语话题结构处于构式特征继承网络的核心,话题和说明是并置和对言关系,话题是自变量,制约述题的构造。这使得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的句法行为主要受信息结构等语用因素制约,且施事性、终结性等特征也有很强的语用性,难以形成句法行为和语义特征的整齐对应。

学术报告现场

  宋文辉教授的报告观点新颖,内容丰富,论述严谨,引发了场内外听众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环节,刘探宙研究员、储泽祥研究员、周晨磊副研究员等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宋文辉教授一一予以回应。最后,张伯江所长做了简要的总结,并宣布本次学术报告圆满结束。

现场讨论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