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沈家煊先生学术座谈纪要

作者:焦一和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2-11-04
字号:

  2022年10月3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就语言学研究与所内青年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由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完权研究员主持。参加者包括来自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语言学系等单位的师生80余人。

 

 

沈家煊先生

 

  座谈会上,沈先生首先就治学问题分享了六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要有正确的科研动机。爱因斯坦在演讲《探索的动机》中提到科研的“积极动机”是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易领悟的且与现象世界之间具有“先定的和谐”的世界图像。做语言学的科学研究必须要在严谨的前提下始终遵循简单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另外,我们继承先贤的学术遗产,最根本的是继承其科学精神,而非个别具体结论。

  二、要站得高,看得远,提高哲学素养。以往有些研究缺乏哲学上的思考,因而不够深刻。如果我们要提出自己的语言学理论框架,就应该思考我们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不仅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三、要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我们不仅要积极学习各种国外理论,广泛借鉴、吸收各个派别的优点,也要注重中国传统学术中对语言的分析和看法,尤其是西学东渐以后近一百年来的前辈们关于汉语特点的洞见(比如赵元任的“汉语主语即话题”、高名凯的“汉语实词不能分类”、黎锦熙的“词无定类,依句辨品”、王力的“广义兼语式”、朱德熙的“汉语词组入句没有‘熔解’为句子成分的过程”等观点),要将其综合起来,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一以贯之。

  四、要把“摆事实”和“讲道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语言事实”不同于“语言现象”,正如陈嘉映先生所说,“语言事实”是从语言现象当中汲取出来为理论服务的。其实,“摆事实”和“讲道理”是一回事,二者不可分割,只要事实摆到位了,要讲的道理自在其中。

  五、要有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这里的“问题”包括“大问题”和“小问题”——前者指做语言研究要有家国情怀,比如我们当前需要考虑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如何提升语文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二是如何在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自己的研究;后者较为具体而琐细,但同样重要,比如目前汉语语法学界通行的语法体系、词类体系存在不自洽、不够简洁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勇于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反思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做科研就是要对主流观点进行挑战和反思,失去反思精神也就失去了科学精神。

  六、要提高艺术修养,弘扬科学精神。作为一名学者,我们不能只把目光局限于本学科,而应开阔视野,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培养艺术情操,提高对“美”的感悟力,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当今科学发展,具备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沈先生的话给大家以深刻的启迪,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在接下来的自由交流环节中,钱有用、夏俐萍、周晨磊、方迪、赵青青、侯瑞芬、罗颖艺、焦一和等所内青年学者依次发言,围绕“如何深刻理解国外理论、做好文献综述”“词类类型学在方言词典编纂中的借鉴意义”“方言语法研究和普通话语法研究的关系”“汉语语法特点及语言共性”“汉语实验研究以及句法语义的纠葛问题”“汉语四字格与语言的本性”“未来语言学发展的突破口”“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等方面的问题和沈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所内其他学者也参与了交流讨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现场交流环节

 

  沈先生强调,“摆脱印欧语眼光的束缚”绝非“摆脱印欧语的眼光”,汉语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握汉语的总体特点,而且要力求使我们的语言理论给世界语言学研究以启迪。目前我们应该能够把国外语言学理论融会贯通,已经有可能提出一套从汉语出发、对普通语言学有价值的东西。沈先生的话值得每一位青年学者反复体味,在新时期学术创新的大背景下,推进汉语研究更需要我们不断提升综合学养,加强交叉合作,从不同角度为共同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线下会场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