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学术报告】郭锐:格配置的类型学分析

作者:侯瑞芬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04-06
字号:

  2023年4月3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郭锐教授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做了题为《格配置的类型学分析》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完权研究员主持,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举行。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及部分其他高校的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郭锐教授从偏离常规的格配置现象入手,从跨语言比较的视角分析了及物句与不及物句中的格配置变动现象,指出影响格配置的因素主要有自主性、动态/静态、生命度、自控度、肯定/否定、时体、新旧信息等,这些因素可归结为论元的施事性和受事性两种性质的竞争,施事性强、受事性弱,则倾向于标为主格;施事性弱、受事性强,则倾向于标为宾格。不同格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施事性和受事性两种力量的消长,由此形成从主格到宾格的连续统。

  在此基础上,郭锐教授提出了新的格配置分析框架,主要内容包括:

  (1)格与谓词论元的语义角色有常规的对应关系:施事-主格、受事-宾格、与事-与格。

  (2) 格有等级性:主格(NOM)> 旁格(OBL)> 宾格(ACC)。格等级序列反映了论元的施事性和受事性和格的相关性:施事性越强,越倾向于做主格;受事性越强越倾向于做宾格;施事性、受事性居中则编码为旁格。

  (3)论元的施事性或受事性的强弱变化可能引起偏离常规的格配置变动:客体施事性增强,受事性减弱,升级为主格、旁格;主体施事性减弱,受事性增强,降级为宾格、旁格。如日语、韩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的状态谓语句中普遍存在施事与格化和受事主格化等格配置变动,就是由于主体的施事性减弱,客体的受事性增强。

  在这个格配置分析框架之下,郭锐教授认为主宾格系统和作通格系统可以用统一的框架来分析。主宾格系统是A1(不及物动词的A)保持主格配置,作通格系统其实就是A1降级为宾格的主宾格系统。分裂作格系统则是A1进一步依据自主性、生命度、时体等特征分成更小的类,其中论元施事性减弱程度更高的类降级为宾格。所谓主宾格和作通格的差异,其实只是论元成分A、S、P在特定语义、语用条件下论元的施事性/受事性减弱/增强而发生的格配置变动,即论元的升降级现象。格系统中的作格和通格两个概念可以取消,作格就是主格,通格就是宾格。

  郭锐教授还进一步从自主、引发性、支配/受动性、变化性四个方面分析了施事性和受事性的构成特征。不同格配置系统的差异,主要决定于这四个特征的有无和强弱。论元的施事性和受事性构成一个连续体,主格和宾格位于连续体的两端。不同语言的差异,主要是主格、宾格在施-受连续统上的浮动范围不同。

  最后,郭锐教授分析了汉语的格配置问题。他认为汉语的格配置总体上是主宾格系统,汉语不及物句是分裂不及物系统和分裂作格系统(流动S系统)。

  郭锐教授的报告视野开阔,材料丰富,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在对不同语言分类和比较的基础上,对格配置问题做出了精彩的理论分析,使格配置理论更为简单有效。

  郭锐教授的报告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方梅研究员、储泽祥研究员、唐正大研究员、完权研究员、周晨磊副研究员、赵绿原博士等与郭锐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本场学术报告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