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学术报告】唐贤清教授:从文献走向田野的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作者:韦志刚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4-05-29
字号:

  2024年5月20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唐贤清教授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做了题为“从文献走向田野的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完权研究员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唐贤清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湖南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语言学会会长,《古汉语研究》主编。

  唐贤清教授指出在汉语史研究中,由于历史文献资料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溯源求本,就要从现代汉语方言中去找线索、找旁证,通过方言比较寻绎古今语言演变的轨迹。讲座从具体的语言个案入手,结合汉语史和现代方言,展现了湖南及其周边地域的语言特色,提出了“普方古民外”的立体研究范式。

  中古、近代汉语中“伤”可以用作程度副词,表示“太/过于”义,南宋以后,“伤”作程度副词的用例在共同语文献中就很难找到了,到现代汉语共同语里,“伤”已不再作程度副词。但是在中原官话、冀鲁官话、湘语、赣语、闽语、粤语以及湘桂边民汉语苗族“人话”里存在“伤”作程度副词的大量用例。这些方言中的“伤”不仅可修饰形容词,还可修饰心理动词、方位词、述补短语、述宾短语、兼语短语等,既可前置作状语,也可后置作补语,具备典型程度副词的特征,是对中古、近代程度副词“伤”的继承与发展,这也为古汉语程度副词“伤”的演变提供了旁证。

  “抑是”在汉语史中作为选择连词的身份没有得到学界证实和承认,鉴于历史语料有限,无法确切判定“抑是”的语法单位属性,但是在湖南邵阳绥宁河口话中,“抑是”已经成为选择连词,“是”也由判断词(经由焦点标记)虚化为词内成分。依据有四:1)“抑是”出现在选择疑问句中,只起关联作用,表示选择关系,不充当句法成分;2)绥宁河口、枫木团等地方言中的“抑是”可独用,出现在小句主语前,但一般不能出现在小句主语后;3)“抑是”中的“是”不能删除,删除后无法用于表示选择关系,“抑是”整体起关联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抑是”应已成词;4)“抑是”经常出现在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结构“是……抑是……”。“抑是”作选择连词的用法在海口、厦门、漳州等地方言也有使用。除了选择连词外,绥宁河口话中的“抑是”还可以作假设连词、句末语气词。

  唐贤清教授介绍了湖南及其周边地域的语言特色,指出湖南及周边省区汉语并存着南北方言的某些语法特点,也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特点,交界地带的方言还呈现出与其他方言或民族语言接触带来的语法变异。这也促成了本区域汉语语法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一些特色:1)源于历史文献,但未见于现代汉语共同语的部分汉语语法现象在本区域得以继承和创新;2)同一语义范畴,在本区域同一汉语方言中可用多种语法形式表示;3)类似的语法化链条在本区域又有自己的创新;4)相同的语法意义在本区域有不同的来源。

  唐贤清教授强调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历史文献,要充分利用汉语方言、民族语言和境外语言的材料来解决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课题,把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结合起来,从文献走向田野,形成“普方古民外”立体研究的范式。重点是要实现两个结合:一是汉语内部的结合。二是汉语和非汉语的结合。总之,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在深挖历史文献的同时,还需要从汉语方言、民族语言以及境外语言寻找养料,从文献走向田野。

  唐贤清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素养,为与会者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杨永龙研究员、赵长才研究员、刘祥柏研究员、陈丹丹副研究员、赵绿原博士、彭馨葭博士先后发言,与唐贤清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本场学术报告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