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8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振宇教授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做了题为“论 '疑惑' ——以汉语 '(怀)疑' 和 '什么' 为例”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完权研究员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陈振宇教授是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学、计算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已出版专著6部,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世界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和探索》等期刊、集刊及论文集中正式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一十余篇。广泛吸收中国结构主义、功能学派、认知学派、形式学派、语言类型学、逻辑语义学及语用修辞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汉语语法、语言类型学、汉语计算研究以及语言学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范围涉及汉语句法的层次结构与类型学地位,信息价值和完句性,命题的语义学结构,以及时间、疑问、否定、情态、指称、量化、感叹、立场、事实、叙实、预期等诸多汉语语义范畴和语用语法范畴的研究。
本次学术报告研究了汉语中的两个现象:
1)汉语的“(怀)疑”句;
2)汉语的“什么”感叹句。
陈振宇教授首先回顾了袁毓林(2014)的“疑善信恶”论和刘彬、袁毓林(2018)的“疑实信虚”论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解释,认为“怀(疑)”不是相信问题而是感到疑惑,是认识主体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出现了某种令人困惑的局面,使得相应的心理过程被“卡”住了,与预期有关,而且以往分析的颗粒度不够细,“否定”的说法太粗,“什么”是否定问题,但是否定本身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还指出以上两个现象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对认识主体疑惑心理的不同侧面的反映。
陈振宇教授提出,许多意义和功能是在同一个社会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虽然各自代表不同的侧面,但是因为过程的完整性,各个侧面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迁移的可能。报告主要围绕“疑惑——疑问——解疑”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展开汉语语法研究,论证了疑惑是产生于“反预期当前信息”的出现和“和谐世界”的打破,一共涉及八大侧面:①疑惑心理状态本身,②造成疑惑的当前信息,③造成疑惑的他人预期,④先在的知识状态中与疑惑有关的那个知识(条件),⑤疑惑所针对的对象,⑥疑惑所涉及的方面,⑦从疑惑中提取的问题,⑧有关问题的答案。除了第①个,其他七种都可以作为语篇或句内成分XP出现在疑惑句中或上下文里,作为“疑惑”语词语义关联的对象。前6种和最后两种形成“认知时间”上的对立。汉语“(怀)疑”覆盖全部8种,“什么”感叹句则因为自身是问题的缘故,只覆盖前7种。“和谐世界”的理论则解释了这些句子的语用倾向性——不和谐。
陈振宇教授还论述了至少“善恶”无效的两种特殊的情况,上面的第③种和⑧种。还论述了“怀疑”带体词性宾语时的词义问题,语序问题,以及“怎么”的使用规律等。
陈振宇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素养,为与会者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唐正大研究员、张定研究员、刘探宙研究员、张伯江研究员、完权研究员、冯熠硕士先后发言,与陈振宇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本场学术报告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