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学术报告】陈忠敏教授:音类的音征与语音演变

作者:陈树雯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5-04-22
字号:

  2025年4月14日上午,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忠敏教授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学重点实验室做了题为“音类的音征与语音演变”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完权研究员主持,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单位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陈忠敏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语言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兼职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类脑智能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同时,他还担任中国神经语言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上海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副会长、《语言研究集刊》主编,是国际纪念李方桂先生中国语言学研究学会(Li Fang-Kuei Society for Chinese Linguistics)董事,“国际李方桂田野调查奖委员会”委员及主任(2015年8月始)、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集刊)副主编、《中国语文》编委。此外,陈教授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高级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客座教授。其专业研究和教学方向涵盖实验语音学、神经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汉语方言学、病理语言学。在中外语言学和医学杂志发表研究性论文140余篇,出版语言学专著8部。

  本次演讲开篇提出"音征"概念并作出明确定义。音征(sound cues)作为音类(音段)的下位单位,涵盖发音生理、声学特性和听觉感知的全部特征。音征的提出是语音研究的深入,增加音征这个单位可以避免人们对音段或音类命名的分歧。陈忠敏教授在演讲中指出,音征概念对音变现象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并对音征的分类体系分享了个人见解。随后,陈教授运用音征变化的视角,系统探讨了卷舌音的音变路径、浊辅音清化进程以及声调产生的机制问题。需要强调的是,音征具备独立转移至相邻音段的能力,这种转移会引发相邻音段性质的改变。在演讲最后,陈教授提出音变具有渐变性的观点。他认为音变起源于音段下位单位——音征的渐变积累。这种渐变特性能够解释语言交际在不同代际之间保持连续性与无障碍沟通的现象。

  陈忠敏教授的报告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方强副研究员、李倩副研究员、陈树雯助理研究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多位在读硕博士研究生先后发言,与陈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本场学术报告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