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上午,武汉大学赵世举教授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做了题为“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再认识”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王锋主持,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会。
赵世举是武汉大学教授、驻院研究员,国家语委咨询委员。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创始执行主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委语汇分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文化学会秘书长、国际汉语教学硕博士生指导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主要从事汉语词汇语法、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传播等研究。
本次学术报告中,赵世举教授首先指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一贯的最基本的语言政策,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责任义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近年来,受西方新思潮等思想因素影响,出现一些认识误区和实践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语言政策的贯彻实施带来了消极影响。
赵世举教授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语言权利的主体是谁?语言权利包含哪些内容?语言权利的保障(义务)主体是谁?如何界定多语状态?谁应承担多语义务?在学术报告中,赵教授从四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一、还原理论背景,历史地看待相关理论
赵世举教授强调:“全面把握和深入认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基础,是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理论的必要前提。”他指出,英语霸权对其他语言的威胁和移民潮带来的语言格局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权利诉求,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政治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后殖民时代的语言格局重构、冷战结束后重建国家的语言矛盾、一些国家内部分裂势力的角逐,都是影响语言政策的重要因素。他特别指出,盲目套用西方理论可能导致实践偏差,甚至影响国家语言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审辨理论适域,立足语言国情
赵世举教授提出,任何理论体系都源于特定的观察视角和研究对象,必然有其适用的边界和潜在的局限性,甚至隐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无论是社会群体还是个体成员的语言选择与实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多维因素的复合影响。因此,在借鉴外来理论时,必须秉持审慎务实的态度,避免理想化和简单化的倾向,而应当立足于本土实际和语言国情。他以法国语言政策为例,指出法国对内坚持法语统一,对外倡导多语主义,实则是为了在国际上对抗英语霸权。
三、遵循语言发展规律,正确处理语言矛盾
赵世举教授进一步强调,语言兴衰是社会环境影响下的自然选择。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不同语言的此消彼长,是正常的语言生态。在认识和处理语言问题时,必须遵循语言规律,充分考虑社会实际,不能孤立地就语言说语言。在不同矛盾层面交织和诸多因素影响叠加的情况下,必须寻求不同诉求和不同价值取向的交集点和平衡点。他提出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语言多样性,但不能因过度强调多样性而忽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语言政策的制定应服务于国家发展、社会治理和个人成长的需求,而非单纯追求理论上的“语言平等”。
四、全面审视语言问题,调适五个语言观念
最后,赵世举教授提出从五个方面全面审视语言问题:一是树立全面语言观。对语言问题需要将它放在整体中和发展变化中考察和权衡;二是树立地位平等和谐相生的语言关系观。母语和通用语地位平等,二者功能互补、各有所长。三是树立有利于促进人生存和发展的全面语言能力观。需着眼人的发展需求,培养以母语为基础的多语能力。四是树立以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根本的语言权利观。要把保障和增强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放在首位。五是树立主体多样相统一的多语观。社会层面各种语言地位平等,协同服务于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
报告结束后,王锋副所长总结指出,赵世举教授的报告具有突出的问题导向,又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在当前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和质量提升的大背景下,有助于学界以科学语言观为指导,深入把握中国语言国情,服务于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大局。
赵世举教授的报告引发了热烈讨论,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完权研究员、当代语言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张小倩等先后与赵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学术报告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