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的体验

作者:叶爱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7-03-29
字号:

  夏日里的语言学盛宴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七月的上海堪比“火炉”。7月16日,第十三届“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在复旦大学拉开帷幕。我也开始了朝九晚五的学习生活。每天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时晚上还有两小时的课程。由于此次讲习班不安排住宿,我必须乘公交车来回两地,路途远远,为了不浪费时间,经常利用乘车或午休的空隙与其他学员探讨培训的课程,相互答疑解惑。

  当初报名申请参加讲习班时,心中充满期待---“句法学”、“语义学”、“语音学”、“音系学”、“方言学”以及“历史比较语言学”等课程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因为国内极少有高校能开出如此全面的语言学理论课程。报到那天,当我走在复旦大学葱葱郁郁的梧桐树下,路过光华楼前平整翠绿的草坪,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仁们交谈时,心中顿时萌生作为一个语言学人的归属感。课堂上,聆听学界前辈的语言讲习,受益颇丰,似乎忘记了盛夏的酷暑,而徜徉在安谧与馨香的知识海洋。另外,持续不断的冷气供应、超低搭伙费的就餐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保障。当初报名申请参加讲习班时,心中充满期待---“句法学”、“语义学”、“语音学”、“音系学”、“方言学”以及“历史比较语言学”等课程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因为国内极少有高校能开出如此全面的语言学理论课程。报到那天,当我走在复旦大学葱葱郁郁的梧桐树下,路过光华楼前平整翠绿的草坪,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仁们交谈时,心中顿时萌生作为一个语言学人的归属感。课堂上,聆听学界前辈的语言讲习,受益颇丰,似乎忘记了盛夏的酷暑,而徜徉在安谧与馨香的知识海洋。另外,持续不断的冷气供应、超低搭伙费的就餐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保障。

  在课程正式开始时,我遇到了学习上的困惑。与平常的授课和学术报告不同,这里进行短期集训式的讲授,三十三位老师,将三十多个不同流派、不同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压缩到二十天的时间里,两阶段共五门课程,并且部分授课内容全英文。这对于大部分学员来说,这着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于我,更是一次大挑战。第一段课程从功能角度讨论的“句法学”、“语义学”由于接触较频繁,产生的共鸣自然多些,而对于“形式句法学”、“形式语义学”则有点“云里雾里”;第二段课程探讨的“发声类型”、“音法学”、“韵律音系学”“古音构拟”、“自然音变”等相关专业问题很难全部掌握(尤其是生成音系学)。但是,两段课程坚持下来,我对其中涉及的“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嘎裂声”、“振幅”、“谐波频率”等概念有了粗浅的认识,并且课程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对我今后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难得的是,不论授课老师还是学员们都对如此高强度的课程讲授或学习保持着极大的耐心与热情。除了港澳台地区外,有的来自英国、韩国、越南等国家,或是青年教师或是在读研究生,年龄从七零后到九零后不等,专业背景不尽相同,但大家对语言研究的热爱,对语言事实的追求是一致的。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学习景象:有的学员惟妙惟肖地模仿着假声,有的学员热烈地探讨着界限体与进程体的区别,有的学员相互咨询、探讨着节点位置的调整,也有的学员对构拟出的古音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还有的学员为条件命题中的前件、后件以及一系列的算子而苦思冥想……,每天QQ群里大家分享课堂录音、课件、辅助资料等。我想讲习班的意义,远不止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更多的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这一段任重道远的“天路历程”(学术道路)中,有这么一群志同道合的学人互相鼓舞着。

名家齐聚一堂,学术精彩纷呈

  本次讲习班共邀请了三十三学者,他们是:沈家煊、金立鑫、陈振宇、蒋严、陆俭明、袁毓林、潘海华、方梅、卢英顺、刘大为、吴福祥、梁银峰、祝克懿、龚群虎、郭锐、陆丙甫、王健、朱晓农、陈忠敏、凌峰、沈向荣、麦耘、董建交、潘悟云、孔江平、庄初升、马秋武、张吉生、张洪明、陶寰、刘泽民、曹志耘、王双成。一方面,他们是语言学界各领域的杰出学者,不畏酷暑,给我们带来了语言前沿的知识与新颖的见解;另一方面,他们学科背景、人格魅力不尽相同,从课程上看,可谓各有千秋。在短短的二十天时间里,我们领略到了多样的学者风范。

  每一位老师都以独特的学术魅力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我就自己感触最深的几位谈谈:

  首先,孜孜不倦的前辈学者们。教“句法学”和“语义学”课程的沈家煊老师和陆俭明老师,均展现出儒雅、谦和的品质。虽然都是语言学界的泰斗,但对于我们这些小“小菜鸟”提的粗浅问题,总是很乐意并细致、耐心地解答。教“音韵学”课程的潘悟云老师,则是特别的“可爱”,上课之前早早地来到教室,从第一排开始挨个地问“你是哪个学校的啊?”与学员简短对话后,又乐呵呵地问下一个。还有他那标志性的潘式笑容,为复杂难懂的“古音构拟”、“自然音变规则”增添了些许欢乐。

  其次,激情澎湃的中年学者们。陆丙甫老师“带伤上阵”,向我们娓娓道来如何构建语言研究理论框架,金立鑫老师运用推演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对时-体-情态这一复杂问题的独特见解,吴福祥老师、郭锐老师则全面、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语义演变、语义图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还有袁毓林老师,授课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让我们受益匪浅。值得一提的是,唯一一位女性---方梅老师,她温婉融合而又不失严谨细致,生动活泼地为我们讲解了“互动交际语法”这一较新潮的语言研究视角。

  再次,意气风发的青年学者们。陈振宇、陈振宁老师在Cysouw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进一步改良的语义地图,称为“加权最少边地图”(Weighted Maps with Least Edges)。他们致力于开发一种更有利于跨语言研究的技术方法,其路线与前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反对无差别地按数学的排列计算权重,而是认为连线的权重是一个逐步赋予的积累过程,且每一步都采用了“博弈论”的优先选择决策方法。这一技术的提出对跨语言研究中的大数据的调查与分析转移起到了一定指导意义。还有风趣幽默的王健老师,细致认真的董建交老师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最后,艰苦辛劳的田野调查学者们。麦耘老师慢条斯理地给我们讲解着重纽的语音区别、中古前音和后期音的差异。庄初升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用汉语方言撰写、编写的圣经、字典、词典、语法教材等文献,这对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都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还有陶寰老师,曹志耘老师等,他们兢兢业业、专注细致。

讲习班之意义

  课堂上,有位老师向我们叙述了当初他参加暑期讲习班事的情景:2005年七月夏天,刘丹青老师满头大汗,在报到现场前后忙碌,报到名单上有王健老师、盛益民老师……如今,刘丹青老师在国内语言类型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仍孜孜不倦;王健老师已走上讲台向我们传授着前沿知识;盛益民老师是这次讲习班的主要负责人,兢兢业业,在学术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提醒着我们,讲习班的意义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传承,一种超越。书本理论指导我们去实践中体悟其深刻的内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立志为世界语言学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作者简介

  叶爱,1987年生,江西萍乡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