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李震:续缘书院

作者:李震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8-10-09
字号:

  2017年夏,书院在天津师范大学开班,我有幸成为三年级志愿者,这一年,我和书院结缘。今年,我成为了书院一年级的学生,有幸和书院续缘。

  我为什么一定要来书院学习?去年担任志愿者期间有两点让我对书院印象深刻。其一是书院训练十分注重专业性和体系性。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要学习经典的外文语言学教材,接触语言学前沿问题,课程和学习任务之艰巨,让人在饱受“折磨”中倍感兴奋。其次是学院老师身上的学者气质,令我充满敬意;去年《句法结构》与生成语言学60年学术研讨暨座谈会上胡建华老师和李行德老师激情论辩的场景,至今令我难忘,这样的学术交流使我神往——“忠于科学,执著真理,不碍情面,思想沉实”,这应该是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品质,也是书院办学倡导的学风。基于这两点,我下定决心要来书院学习。

  我在书院收获到了什么?书院带给我的远超出我的想象,这里我主要想谈三点。

  1. 首先是语言学知识的积累。我是中文系的学生,接触形式语言学机会很少,很多经典书目靠自学难以搞懂,抓不住主干,学起来一头雾水。但经过书院的学习,我发现,老师把形式语言学庞杂的知识讲解得清晰可见,简明条理。

  1.1 一年级句法学由程工老师教授,程老师讲课思路十分清晰,重点突出。从短语结构规则、词库以及转换规则模型到原则与参数理论直至极简论都给我们做了介绍,句法理论每个阶段的的重要原则、理论都为我们做了详细讲解,其来龙去脉讲得十分清楚。比如X阶标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PS规则庞杂的缺陷,相较于PS规则,X阶标理论具有高的解释充分性以及限制性,同时反映了结构的层次特点,将线性关系降格为参数,大大简化了规则;再比如空语类原则旨在解释移位中的主宾不对称现象等问题。程老师除了对句法理论高屋建瓴的把握之外,其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品质让我们深感钦佩。

  1.2 语音学由胡方老师教授。这门课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立足事实,客观描写。语音研究遵循实验科学的一般范式,所以其研究是客观的。这门课主要是让我们掌握语音学现有的知识系统,并能学会利用语音软件对语音现象进行初步的独立分析。胡老师注重概念的明确和区分,比如对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界定,以及语音学和音系学框架下对元音、辅音的不同看法。比较具体的如对articulation, production, phonation等术语的区分,对我们现行对发音部分、发音方法的描述存在的问题等都做了仔细讲解,元音舌位图是以听觉印象描写的,而和发音生理无关。胡老师多次强调声带震动不牵扯任何肌肉作用。这门课知识点比较多,所以总体感觉比较琐碎,但每一个知识点都具有颠覆性,值得我们反思体会。很多基于语音学实验研究的结论和我们现行汉语教材的观点是存在差异甚至相悖的,充分说明语言研究必须立足且尊重语言事实。此外,胡方老师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3 语义学由沈园老师教授。这门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有: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广义量词理论、抽象-还原、情态和可能世界、时和体等。语义学相对于句法学更抽象,但这门课为我们建立起句法和语义的联系,很多句法层面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引入逻辑层来处理,比如对量词短语的处理,“everyone likes someone”类似句子的歧义解读必须通过语义分析,再如语义学对时和体的界定,标准清晰可靠,“speech time” “event time” “reference time”三个时间参照就可以很好地将“时”和“体”区分开来,传统的语言研究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其实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也有很多语义学研究的思路,比如“张三和李四是朋友”“张三和李四是夫妻”“张三和李四是学生”,“朋友”“夫妻”“学生”是在语义上存在差异。在沈老师的课上,我的视野被大大地打开,认识到了句法和语义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关系。沈老师的教学十分认真,及时为我们推荐阅读书目,并且常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十分平易近人。

  1.4 音系学由李兵老师教授。这门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经典生成音系学,主要是在Chomsky和Harris的SPE理论框架下进行讲解。音系学课程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其研究思路和方法。首先是基于逻辑的分析推理,音系从底层到表层的规则变化必须符合逻辑,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得到类型学和语言规律事实的支持更好,可见逻辑在音系学里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表面上杂乱无章的文字材料中寻找规律,通过观察、假设、推导、证明,推导出底层结构。过程十分缜密。生成音系学认为:每一个表层形式都有其对应的底层形式。一切的假设、推理都基于这个前提。李老师也让我们自己操作,通过观察一个陌生语言的表层形式去推导其底层形式,音节和语素分析是推理过程的基础也是重点,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推导得到底层形式,这个过程中也要考虑类型学和语言规律的应用,这样才能尽可能的让推导更有说服力。通过学习音系学,我们很容易将其和音韵学、语音学联系起来。音系学和音韵学在研究思路、方法上存在差异,但是,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二者的研究思路、方法应该可以结合,如果音韵学的研究能汲取一些音系学的方法,将实证材料和逻辑推理相结合,或许会解决一些难题。此外,语音学上具有意义的音系学上不一定具有意义,比如音段的区别特征,是针对意义区分而言的,但在语音学上却有不同的理解。李兵老师的讲解十分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思路十分清晰,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努力学习的。

  1.5 接口研究是近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视角,语音、音系、句法、语义研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如许多形态方面的问题音系也大有可为,比如语素和音节的关系问题,“猩猩”是多音节单语素还是两个语素,从音系学和语法角度研究似乎观点不一。这应该是接口研究可以解决的问题,韵律句法学便是接口研究的一个体现。书院核心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对语言学理论基础的重视,若没有全面的基础铺垫,谈接口研究似乎会面临很大困难。同样,句法研究如果能从语音、音系、语义角度去深入思考,可能很多问题都得到有效解决。

  2. 其次,在书院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来书院学习的老师、同学大多都有志于从事和语言相关的研究工作。在这里,大家共同交流、一起进步,学习氛围十分浓厚。郑玄注《周礼·大司徒》曾言“同志为友”。书院正为我们提供了结交志友的平台。我相信在书院学习过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这里没有年龄长幼的差别,知识面前我们一律平等,不论老师、抑或学生,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有时我们可能互不相让,争论十分激烈。但正是这样的氛围让我们思想开花,而对所学知识的把握以及很多有价值的思考都是在讨论时消化或触发的。所以这样的氛围让人不得不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里有学习计算机的同学、有学习各种语言的同学,甚至还有主攻医学的同学,大家可以从各个侧面去了解语言学。在书院还有幸认识了很多知名学者,他们身上的学者气质给我很大的触动,也正是这种学者气质,给我在语言学这条路上持续向前的动力。

  3. 最后,在书院收获了思想。我记得胡建华老师在结课仪式上讲语言学研究要秉持的一个作风是“较真”,将近一个月的学习,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包括同学之间的讨论、老师对一个小问题的反复思考。“较真”才能按图索骥,尽可能做到“科学”。胡老师在《中国语言学书院·海外语言学博士论文文库》总序中提到我们做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善于做’根据不足的综合’,而疏于精细的分析”,李行德老师在联谊会上指出的当下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外相关重要研究重视不够。两者是互相关联的,这是我们每一位准备踏入语言学研究大门的新书生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其次,语言研究必须成体系,只有建立自己研究的体系,才能处变不惊,这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讲当然不可能做到,但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书院的核心课程都是成体系的。程工老师对于生成句法体系性的认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句法是存在缺陷的,很多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解决,但它是成体系的,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完善它。个人的知识体系也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感谢书院为我们提供如此宝贵的学习平台!期待明年书生续缘,期待结识更多志友!

  作者简介

  李震,1994年生,山西静乐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获“中国语言学书院”2018年一年级二等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