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月21日,正值第20个“国际母语日”,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京共同召开保护与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布会。与会专家表示,它是引领当今全球保护语言资源多样性的行动指南。各方高度评价其里程碑意义,广泛认为这是一项历史性的成果。
《岳麓宣言》新闻发布会宣传片
《宣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重要永久性文件,它充分体现了加强语言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凝练了当前世界语言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倡导各国制定语言资源和语言多样性保护事业行动计划及实施方案,提供了中国开展语言资源保护可资借鉴的经验、模式和路线图,传递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宣言》的发布成为增进国际社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理解认同、进一步提升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影响力的一次成功实践。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表示,保护语言多样性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宣言》强调保护和促进语言多样性,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语言资源丰富的国家,将多样性的语言文字视作宝贵的国家资源,通过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发展语言教育,完善语言服务,传承语言文化,使中国多样性的语言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建设、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起草组专家、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首席专家曹志耘介绍《宣言》起草情况。他指出,2018年9月19-20日,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期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持下,成立了开放性的宣言起草组,其中核心起草组共有八名专家。在大会期间,起草组召开多次会议,进行了充分协商和反复讨论,最终形成《宣言》草案,草案充分吸收了中方初稿的观点。在大会的全体会议上,与会官员和专家认真审阅并通过了宣言草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专家罗素发布《宣言》。冰岛驻华大使古士贤、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玉清分别发言,充分肯定《宣言》的重要意义,认为它必将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保护语言资源多样性,共同建设美好和谐的语言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发布会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周家贵主持。
语言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是相互沟通理解的钥匙,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语言还有很多属性都在《宣言》中得到体现:语言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语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甚至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等。他举例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情、乡愁跟乡音是联系在一起的,乡音是文化认同的一个纽带,《宣言》把本土文化的建设和本土语言的保护联系在一起,跟乡村振兴战略有相通之处。
据悉,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5年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工作,这是继1956年开展全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以来,时隔60年我国语言文字领域又一个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大型语言文化类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工程实施后进展顺利,影响广泛,社会反响良好,产生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工程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8年9月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会议以“语言多样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为主题,通过了重要成果性文件《岳麓宣言(草案)》,并于近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公布,标志着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最终形成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的体现。
来自部分国家的驻华使节,部分省区市教育厅、语委代表,相关高校负责人和学者代表,企业家代表及媒体记者共100多人出席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