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级奖项
1985年 王广义的《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86年 杨顺安《普通话音节合成系统》获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7年 《JFY-3英汉机器翻译系统》(刘倬)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1月 陈平的论文《英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在中央国家机关团委、《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科学》编辑部、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组织的1987年(第二届)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1989年 《科技一号》英汉机译系统(刘倬1981-1985)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 《实验语音学概要》(吴宗济著)获国家教委直属出版系统优秀学术奖。
1994年 《现代汉语词典》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国家图书奖。
1994年 《北京话儿化词典》(贾采珠)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4年 《GRA篇名英汉机器翻译系统》(王广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 《福清方言声母与广韵声母比较》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奖。
1999年9月 《中国语言地图集》(李 荣、熊正辉、张振兴主编1989(1)1991(2)香港朗文出版社出版)荣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成果评奖一等奖。
1999年10月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 荣、熊正辉、张振兴主编,199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荣获闻出版署颁布的国家图书奖最高荣誉奖;《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1998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荣获闻出版署颁布的国家图书奖最高荣誉奖。
1999年10月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 荣、熊正辉、张振兴主编,199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荣获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国家图书辞书奖一等奖;《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1998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荣获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国家图书辞书奖特别奖。
2002年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现代汉语方言音库》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
2003年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同时获得中国辞书学会颁布的第五届国家辞书奖一等奖。
2004年 《中国语文》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选活动中获奖。
二、省部级奖项
1988年2月 杨顺安的《普通话音节合成系统》获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1989年1月 《福建省顺昌县境内方言的分布》(冯爱珍著)获第三届中央国家机关优秀论文奖一等奖。
1990年 晁继周等编著《中学语文词典》获第三届华北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
1992年8月 傅爱平、李维的《机器翻译系统的语言知识库管理软件》获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优秀成果奖软件类二等奖。
1992年8月 徐赳赳的论文《叙述文中“他”的话语分析》获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1993年 《JFY-5英汉机器翻译系统》(刘倬)获北京市科委颁发的北京市科学进步奖三等奖。
1993年 《中国语言地图集》(李荣)、《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汉语普通话单音节语图册》(吴宗济等)、《普通话语音分析和合成的基础研究》(语音室)、《实验语音学概要》(吴宗济)、《现代汉语词典》、《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刘坚)获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1993年 《普通话语音分析与合成的基础研究》(林茂灿)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宾语和动量词语的次序问题》,《中国语文》1993第1期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奖。
1995年《福清方言研究》(冯爱珍)获中国是科学院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三等奖。
1996年9月《汉语方言计算机处理系统》(熊正辉)获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1999年9月《中国语文》杂志(主编侯精一)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评奖:优秀期刊一等奖。
1999年《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张伯江、方梅的专著,1996,4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和《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吴福祥著,1996岳麓书社出版)分别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奖:专著类三等奖。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6项):《“有界”与“无界”》(论文)沈家煊 一等奖、《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专著 ) 张伯江/方梅 二等奖、《现代汉语方言音档》(专著 ) 侯精一主编 、《汉语语法理论研究》(专著)杨成凯、《普通话两音节间F0过渡及其感知》(论文)林茂灿 、《“V双+N双”短语的理解因素》(论文 )张国宪 三等奖;另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大词典) 李荣、熊正辉、张振兴主编 一等奖追加奖、《新华字典》1998修订本 (工具书 )语言所词典室 三等奖追加奖。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不对称和标记论》(专著 )沈家煊 、《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论文)江蓝生 二等奖;《试论汉语动态助词的形成过程》论文(曹广顺)、《词的意义、结构的意义与词典释义》(论文)谭景春 三等奖。
2002年《中国语文》获“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一等奖”。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
2004年度我所有三项成果获“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汉语口语的韵律与标注研究》(李爱军)获二等奖、《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孟蓬生)获三等奖、《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张伯江)获三等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获“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追加奖励”。
2006年语言研究所网站获院网站评比一等奖
2005年《中国语文》获“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一等奖”。
2007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专著) 刘丹青 二等奖、《复句三域“行、知、言” 》(论文)沈家煊 二等奖。
2008年9月《中国语文》获“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一等奖”。
三、专项奖项
1986年9月 杨耐思著《中原音韵音系》获首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三等奖。
1987年 吕叔湘先生获吴玉章奖金语文学科特等奖。
1989年 黄雪贞的论文《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差异》和《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三等奖。
1990年9月 杨顺安的论文《浊声源动态特性对合成语音音质的影响》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一等奖。
1990年9月 冯爱珍的论文《福建省顺昌县境内方言的分布》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二等奖。
1991年9月 曹广顺的论文《祖堂集》里与语气词“呢”有关的几个助词、《祖堂集》里的“底(地)”“却(了)”“著”、语气词“了”源流浅说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三等奖。
1996年 曹广顺的著作《近代汉语助词》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二等奖。
1997年 《廖秋忠文集》获吴玉章奖金语言文字学一等奖。
2002年 姚振武的论文《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 》、《现代汉语的“N的V”和上古汉语的“N之V” 》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 二等奖
2002 第四届吴玉章奖金《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获语言文字学一等奖、《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侯精一获语言文字学优秀奖。
2002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张伯江的论文《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和《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分获二等奖。
2005 年李蓝的专著《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
2006 谢留文的专著《客家方言语音研究》获第四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四、其他奖项
1995年4月27日语言所评出1995年度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北京话指代词三题》(张伯江方梅)、《于都方言语音、语法的几个特点》(谢留文)、《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张伯江);二等奖:《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解释》(方梅)、《多动词小句的零形式》(徐赳赳)。评出1995年度“五四”青年演讲一等奖:“材料宾语和工具宾语”(谭景春)、“先秦‘诸’的再探讨”;二等奖:“殷墟甲骨卜辞对贞、连贞的语言学思考”(郭小武)、“语气助词‘着’在汉语方言和历史文献中的一些用法”(谢留文)、“浅谈鼻尾n的连读音变”(陈肖霞)、“开放式、集成化操作平台的设计”(吴杰)。
1997年7月31日语言所评出1997年度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现代汉语的“N的V”与上古汉语的“N之V”》(姚振武)、《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李蓝);二等奖是:《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吴福祥)、《普通话两音节间逆向协同发音研究》(陈肖霞)。
1998年5月11日语言所评出1998年度“五四”青年演讲一等奖:“客家方言‘嘴’字的读音”(谢留文)、“联绵字特殊语音现象初探”(张洁)、“汉语方言体貌助词研究方法”(刘祥柏);二等奖:“普通话韵律短语的时长特征研究”(李爱军)、“广西思界闽南话300多年来的变化”(李玉)、“语文辞书修订中的几个问题”(王楠)、“城步青衣苗族土话的一些语言特点”(李蓝)、“基于标记的语料库的普通话音段时长的初步研究”(陈肖霞)。
1999年7月2日语言所举行1999年度语言研究所青年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本届评奖在11项请奖论文中,评出优秀成果5项:《普通话连续话语语料库的文本设计》(祖漪清)、《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张伯江)、《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姚振武)、《文选李善注的直音和反切》(张洁)、《贵州大方话中的“到”和“起”》(李蓝)。
2000年5月18日语言所评出2000年度“五四”青年演讲一等奖:“朗读语篇和自然口语的音段标注” (陈肖霞)、“汉语方言小称变调成因考察”(刘祥柏 ) ;二等奖:“情态词“能”的语用推理”(王 伟)、“句法组合中单双音节选择的认知解释”(王灿龙)、“汉语的双施力结构式”(项开喜)。
2001年5月17日语言所评出2001年度“五四”青年演讲一等奖:“徽州方言f-、h-分混问题”(刘祥柏)、“论《切韵》时代轻、重唇音的分合”(张洁) 、“基于语料库的时长处理”(殷治纲); “新词语中的另类------字母词语”(张铁文)二等奖。
2002年5月9日语言所评出2002年度“五四”青年演讲一等奖:“口语韵律研究与标注中存在的问题”(李爱军)、“汉语言说动词向认知动词的引申”(李明)、“普遍语法原则与现代汉语语法”(刘探宙)、“《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读后”(张铁文)、“元代白话碑文中复数词尾“每”的特殊用法”(祖生利);二等奖:“刘淑学《河北中古入声字今读》读后”(刘祥柏)、“试论《说文解字》的隐性声训”(孟蓬生)、“动词的控制度和谓宾的独立性之间的共变关系”(王冬梅)、“学会思考选择创新”(潘雪莲)、“新千年关于《现汉》的思考(王伟)、“‘吗’源流小议”(杨永龙)。
2003年10月16日语言所评出2003年度“五四”青年演讲一等奖:
一等奖:《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李明)、《普通话疑问词韵律的语音学分析》(胡方);二等奖3名:《略论语文词典收词的系统性》(潘雪莲)、《词典编撰的自动化处理平台——汉语词典编辑系统介绍》(王伟)、《国家863语音识别语料库RASC863——四大方言区地方普通话语料库》(殷治纲);三等奖:《‘走’对‘行’的替换与‘跑’的产生》(杜翔)、《语料库与XML语言》(张弘)、《姚秦译经中的事态助词‘来’》(龙国富)。
2004年5月13日语言所评出2004年度“五四”青年演讲二等奖:“从词汇兴替看‘做’、‘作’的分合”(杜翔)、“修订本《现汉》对同音同形词举例分析”(王楠)、“‘吗’字是非问句的语调韵律特征”(熊子瑜)、“《妙法莲花经》‘VO已’中‘已’的来源及其类型学考察”(龙国富)、“‘面向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索引结构设计”(张宏)、“所内部网数据库检索系统”(吴杰)
2005年5月12日语言所评出2005年度“五四”青年演讲二等奖:“梵汉对勘在汉译佛经语法研究中的价值”(龙国富)、“现代汉语的反身代词”(刘探宙)、“‘别’字句的语义”(项开喜)、“《新华字典》(第10版)中与地名相关字条的修订”(张铁文)。
2006年4月27日语言所评出2006年度“五四”青年演讲一等奖:“元音的声学与发音:以宁波话为例”(胡方)、“试论元代的‘汉儿言语’”(祖生利);二等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举例”(杜翔)、“多重强式焦点共现句式”(刘探宙)、“合称、总称、统称的区分及运用”(潘雪莲)、“关系化语序与指示成分位置的类型学研究”(唐正大)、“再论‘了2’的句法定位”(王伟)。
2007年5月17日语言所评出2007年度“五四”青年演讲一等奖:“论汉语方言中的后口化鼻音及去鼻化历史音变”(胡方)、“了然于心·预料之中·预料之外——句末“的”的语气词功能及其与“呢”的比较”(唐正大)、“如何区分‘了1’和‘了2’”(王伟),二等奖:“别义关系与别义造词”(杜翔)、“汉语复合反身代词先行语三级选优方案”(刘探宙)、“古汉语动名转形的历史考察”(宋亚云)、“‘N的V’做宾语时对谓语动词的选择”(王冬梅)、“汉语口语对话中的‘嗯’‘啊’类话语标记研究”(殷治纲)。
2008年5月15日语言所评出2008年度“五四”青年演讲二等奖:“说‘定知’”(李 明)、“一元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刘探宙)、“问从何来:汉语疑问句的整合”(刘祥柏)、“科技条目注释语文化的实现途径”(潘雪莲)、“再说‘胜’与‘败’”(孙志阳)、“汉语时体系统隐喻中的视觉因素”(王伟)。
2009年 5月21日语言所评出2009年度“五四”青年演讲二等奖: “面向言语生成研究的三维生理调音模型的构建与控制”(方强)、“烟台话的量相关结构”(刘探宙)、“疾病的命名与词典释义潘雪莲”、“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功能”(王冬梅)、新版《现汉》外来词修订的小结(王伟)。
五、所级优秀成果奖
2001年度语言所评出所优秀成果奖15项,一等奖:《不对称和标记论》(专著) 沈家煊、《现代汉语小词典》(1999年修订本)(工具书)词典室、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 (论文)江蓝生、词的意义、结构的意义与词典释义(论文)谭景春、“了、呢、的”变韵说 (论文)郭小武、试论汉语动态助词的形成过程(论文)曹广顺;二等奖:普通话朗读语篇语音语料库ASCCD(语料库)语音室、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论文)方梅、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论文)姚振武、连续话语语料库的语音切分和标记(论文)陈肖霞、一个具有语音标注的汉语自然口语语料库 (论文)李爱军;三等奖:《记时词典》(工具书)王海芬、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论文)张伯江、山西方言韵母一二等的区别(论文)沈明、汉语口语的节奏(论文)曹剑芬。
2003年度语言所评出所优秀成果奖15项。一等奖:《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论文)张伯江、《Chinese Prosody and Prosodic Labeling of Spontaneous Speech》(论文)李爱军、《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专著)孟蓬生;二等奖:《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专著)刘丹青、《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论文)方梅、《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论文)吴福祥、《客家方言表示“乳汁”义的读音》(论文)谢留文、《太原话的“给”字句》(论文)沈明;三等奖:《从临时量词看词类的转变与词性标注》(论文)谭景春、《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的C”述补结构的形式》(论文)赵长才、《中古译经中的处置式》(论文)曹广顺、《上古汉语第三身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论文)姚振武、《方言比较、方言区域史与方言分区——以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为例》(论文)李蓝、《普通话语句的韵律结构和基频(F0)高低线构建》(论文)林茂灿、《通用汉语文本检索系统》(软件)张弘。
2006年度语言所评出所优秀成果15项,一等奖:新华字典(第10版)(工具书)词典室、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专著)刘丹青、复句三域行、知、言(论文)沈家煊、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论文)江蓝生、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论文)吴福祥、上海普通话与普通话语音对比研究(论文)李爱军;二等奖:《吕叔湘——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资料)张伯江、Towards a Multiple-Goal Neo-Grice(论文)顾曰国、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生成的过程和困难(论文)傅爱平、重叠与归一(论文)曹广顺、汉语方言否定词的读音(论文)覃远雄;三等奖: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专著)李蓝、说“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论文)王灿龙、从空间范畴到时间范畴:说北京话中的“动词—里”(论文)方梅、北京话“一+名“结构分析(论文)刘祥柏。
2009年度语言所评出所优秀成果16项,荣誉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工具书词典室荣誉奖;一等奖:“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论文)沈家煊、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词类标注的说明(论文)徐枢/谭景春、上博竹书(四)间诂(论文)孟蓬生、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论文)吴福祥、汉语史研究中的假设与证明(论文)麦耘;二等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专著)刘丹青、北京话里“说”的语法化——从言说动词到从句标记(论文)方梅、汉语结果补语产生过程再研究(论文)曹广顺、PASC83—地方普通话语音语料库(数据库)李爱军等、Multimodal text analysis -- a corpus linguistics approach(论文)顾曰国;三等奖: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专著)张国宪、“制止”与“防止”:“别+VP”格式的句式语义(论文)项开喜、《现代》“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部分的修订(论文)张铁文、《现代汉语词典》系列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吴杰、知识本体作为知识处理的基本框架(论文)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