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赫范畴(mighty category),简单地说就是在一种语言中既凸显又强势(prominent and powerful)的范畴,它是刘丹青研究员所倡导设立的语言库藏类型学(Linguistic Inventory Typology)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3期上发表的论文《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中,刘丹青研究员首次系统阐释了显赫范畴的概念,并讨论了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中不同语法层面的若干显赫范畴。他幽默地称之为“显赫范畴1.0版”。本次讲座主要是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并结合近五年来的最新研究,进一步阐释显赫范畴在类型学理论乃至一般语言学中的意义,因此是“2.0版”。刘丹青研究员说:“说2.0版,表明显赫范畴是一个发展中的理论概念,而不是已经定型了的,以后还可能有3.0版,4.0版。”
讲座伊始,刘丹青研究员指出:显赫范畴具有语种之内和跨语言层面两重的重要性。要揭示显赫范畴,既要在本语言内部与其他范畴进行比较,同时也要深入探究相同语义范畴的跨语言表现,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显赫范畴的现象分布于语言的所有层面,具有“层级普遍性”。鉴于主讲人以往的研究主要以语法层面的显赫范畴为对象,本次讲座中重点讨论了音段音位和音段层级、韵律库藏,以及词库方面的显赫范畴。
刘丹青(2012)提出了显赫范畴的五项属性,本次讲座则兼顾语法以外的层面,将其简化为三点,它们也是鉴别显赫范畴的主要依据:
1)显赫范畴使用频率高,得到显著表征,使用时受限制少;
2)显赫范畴都拥有超越自身范畴或自身层级的扩展功能;
3)显赫范畴在心理层面容易激活。
其中,第二点是显赫范畴的核心特征,它是显赫范畴在整个语言系统中也别重要的根本原因,因此也是本次讲座的重点。刘丹青研究员以跨语言的实例,展现了显赫范畴在语音、韵律和形态句法等不同层面的功能扩张。他指出:显赫范畴的存在,不仅在于其自身直接表达的原型功能或目标功能,更在于会给整个语言系统带来一系列的重要影响,产生超出相关库藏固有的功能。
针对扩展范畴的独立性、扩张的机制和义项非独立性等问题,刘丹青研究员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观点。这些观点不同于以往语法化和语义地图理论中对相关现象的认识,对于深入认识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本次讲座还涉及显赫范畴的概念在翻译、二语习得和辞书编纂等领域的应用。
在问答环节,刘丹青研究员先后就夏俐萍副研究员、姜南副研究员和李爱军研究员等提出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看法,包括:连读变调的本质及其在语法表达中的作用,辅音、元音在音节结构中的原型功能和扩展功能,原型功能的扩张机制等等。
最后,主持人完权副研究员对本次讲座的总结是:“显赫范畴的理论正在扩张,变得更加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