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言学沙龙第358次

作者:赵绿原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04-11
字号:

  4月6日上午9点3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言学沙龙358次在语言所大会议室举办。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赵绿原博士做了题为“先秦汉语感官认知义动词与两类补足小句结构”的学术报告。本次沙龙由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完权研究员主持,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举行。

 

 

  根据补足小句的定义,先秦汉语可以划分出三类具有独立结构特征的补足小句,分别是与独立小句同构的“主谓”型定式补足小句,如“闻[楚师将至](左传·成16)”,与领属结构同构的“主之谓”型非定式补足小句,如“鲜虞人闻[晋师之悉起]也(左传·昭13)”,以及与动词短语同构的“无主语”型非定式补足小句,如“欲[PRO求好于邾](左传·隐1)”。“主谓”型补足小句一般用于编码“事实/事件(fact/event)”,“主之谓”型补足小句一般用于编码“事态(state of affairs)”,“无主语”型补足小句一般用于编码“潜在可能(potentiality)”。先秦汉语的“闻”“见”“梦”“知”“识”“料”“度”“思”等表感官-认知义的谓宾动词一般可以带前两类补足小句做宾语。调查统计显示,感官-认知义谓宾动词在具体义项上与不同的补足小句结构类之间存在搭配倾向,表现为:在编码信息的直接输入即表示感官示证义的耳闻、目见和“梦见”时,只能使用“主谓”型补足小句;其他情况皆可以使用“主之谓”型补足小句。在编码信息的间接输出即推断、推论义时,“主之谓”型补足小句在使用频率上有绝对优势。

  报告引起了在场学者的热烈讨论。张定研究员,姜南副研究员,方迪副研究员,周晨磊副研究员,储泽祥研究员,赵青青副研究员,王志平研究员,杨永龙研究员,张伯江所长等先后发言,与报告人就报告中涉及的先秦汉语补足小句形式类,感官示证义动词与“主谓”型补足小句的关联限制,背景、前景与两类补足小句的关系,“主之谓”结构的历时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并对报告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本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