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尔雅沙龙 第381期】阎鸣副教授|阅读的知觉广度:跨语言比较

作者:罗颖艺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5-07-16
字号:

  2025年7月7日周一下午,语言研究所“尔雅沙龙”第381期(语言学重点实验室系列学术讲座之五)顺利举行,澳门大学心理学系阎鸣副教授应邀在语言研究所大会议室做了主题为“阅读的知觉广度:跨语言比较”的学术报告。

  阎鸣博士现任澳门大学心理系副教授、澳门大学珠海研究院研究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通过眼动追踪、脑电、功能磁共振成像等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探讨人类语言认知加工机制。他的研究主题涉及连续文本阅读的知觉广度、中央凹视野和副中央凹视野内信息提取、阅读发展和老化、特殊人群语言认知、不同文字系统间的跨语言对比等一系列主题。他的研究工作发表在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 Science、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Cognition 等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的 SCI和SSCI 期刊,发表科研论文70 篇,在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被引用 3000 次。他曾担任 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副主编,现为Reading and Writing和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期刊编委,同时为 60 余种 SCI 和 SSCI 期刊、多项国际会议、多项研究项目、科技竞赛担任特约评审专家。

 

 

  阎鸣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眼动研究相关的视觉特征,对连续文本阅读过程中眼动的测量变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概括,引出了“知觉广度”这一阅读与眼动研究的核心概念。随后,阎鸣副教授详细讲解了“注视跟随移动窗口范式”这一研究方法。该范式通过调节文本可视窗口的尺寸,确定维持正常阅读效率所需的最小文本范围,从而测量知觉广度。他梳理了英语、汉语、藏文等不同文字系统的知觉广度研究,指出知觉广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文字视觉复杂度等因素影响。

  另一方面,这些跨语言研究也共同指向了“非对称知觉广度”这一阅读加工特征,为厘清其原因,阎鸣副教授进一步通过对比从左至右、从右至左及从上至下的文字阅读研究,揭示了“非对称知觉广度”这一现象源于注意分配(attention allocation)而非大脑功能偏侧化(brain function lateralization)。最后,他还探讨了不同年龄、阅读水平人群的知觉广度差异,指出人类的阅读加工机制会受语言环境塑造。

  阎鸣副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既生动阐释了专业概念,又采用"研究问题—理论猜想—实验验证"的递进式讲解方法,引领听众沉浸式体验科学揭秘的过程,不仅有效激发了听众的浓厚兴趣,更使大家直观地理解了科学研究中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思维路径。在问答环节中,现场观众围绕韩文阅读、预期机制、音素意识、分级阅读及实验设置等话题踊跃提问,阎鸣副教授一一解答,讨论氛围热烈。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