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语言研究所举行2016年度高研演讲会

作者:张洁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17-03-30
字号:

  为活跃学术气氛,增进学术交流,提高科研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于2016年11月14日上午在语言所会议室举行一年一度的高研演讲会,八位学者就上古汉语语音、上古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现代汉语语法、方言语法等几个方面的相关问题发表了演讲。

  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王志平研究员的报告是《西周金文中“不”重叠构词的语音解释》。“不”一词见于西周早、中、晚期金文,是西周金文中的常见词汇。或以为即《尔雅·释训》之“丕丕”,或以为即“不显”。“”字不识,或认为从二“不”,或认为“显”字之省。“”字异体作“”,从二“否”,“否”从“不”声,可证“”字实从二“不”。西周金文不用“不=”,而刻意用“不”这样的特异形式来表示“丕丕”,说明“不”、“不”重叠式的前后两个音节并不完全等同,所以才需要再造一字,以示前后差别。某些汉藏语言中,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前音节读短元音,后音节读长元音。他认为西周金文“不”或“不”的重叠构词也是在力图体现“不pə/phəpə:/phə:”或“不pə/phəpɯ:/phɯ:”这样的长短元音区别。“”、“”比“不”字长,比“不”字重,与长元音比短元音长、比短元音重的情况类似。到了西汉时期,ə:/ə这样的元音长短对立趋于消失,才最终出现了无差别的“丕丕”形式。从世界文字发展史来看,短元音普遍无标记,长元音则有标记。西周金文“”、“”的重叠构形似乎也是标记重叠构词中的长元音的某种特异方式。


王志平研究员做演讲

    张洁副研究员演讲的题目是《说“闻”—兼谈上古汉语清鼻音声母》,由于“闻”在甲骨文、金文和竹简帛书等出土文献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高频词,但很多都不写作通用字形“闻”,她的报告重点展示了“闻”字在上古出土文献中形、音、义的演变过程,以及与“闻”读音相关的清鼻音声母的演化轨迹。


张洁副研究员做演讲

    当代语言学研究室的王伟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字母词的道理怎么讲?》的演讲,他认为现代汉语中“字母词”的规范需要考虑几个基本原则:第一,对不懂英语的汉语母语者来说,字母词中的字母,是外语还是拼音并不重要,重要的实际的名称音都是按英文字母发音,因此对字母词的规范可以参照对拼音字母的规范;第二,汉语母语者的字母发音,主要是汉化的发音,受各自母语方言的影响很大,因此字母词语音的规范本质上是推广普通话的一部分,汉语音系与英语音系的对立不是主要矛盾;第三,深入理解“字母词滥用”的本质,是辅助性文字当作通用文字使用;第四,要紧扣“词”和“外来词”的本质来理解字母词,不是所有来自英文缩略语的字母组合都有资格称为“字母词”。以上原则,应该用于修订《现代汉语词典》等主要的语言规范措施,指导字母词的健康使用。


王伟副研究员做演讲

    词典编辑室主任谭景春研究员演讲的题目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条目修订3例——“作料”和“佐料”、“当日”和“当天”、“莫名其妙”和“莫明其妙”》,根据读者意见和语言事实对这些条目做了如下的修改(涂底纹的是新增补的,划删除线的是删除部分): 

 

    这样修改后解决了读者提出的问题,使释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完善。


谭景春研究员演讲

    句法语义研究室的刘探宙副研究员在她的报告《所谓“松散同位”在汉语中的语法性质》中指出:“松散同位”的概念译自英语,汉语相应的语法现象是指“江一,我的一个朋友,要来见你”这样中间有停顿的同指现象。这种语法现象古已有之,但汉语语法界至今对其性质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它既跟“插入语”有模糊难断的关系,又跟“他爸爸李刚”这样的同位同指组合长期纠缠在一起。她的报告从赵元任先生“零句说”的视角论证,以停顿和标点为形式特征的所谓“松散同位”,在汉语中就是独立零句,这是由说话人根据听话人的反应随时停下来进行简短提示所采用的话语方式,“松散同位”零句和其前后的零句并置,共同构成了环环相套的链状解释关系流水句。所谓“松散同位”的零句性处理,有利于汉语语法系统的自洽。


刘探宙副研究员做演讲

    句法语义研究室的完权副研究员作了题为《“领格表受事”的认知动因》的报告。他认为,通常所说的准定语C类,其句法语义性质概括为“领格表受事”最恰当。“N的”为“领属性修饰语”,“N”“实际上代表动作的对象”。汉语中存在这种结构的动因不是因为词汇缺项、句法缺位或语义不显。这种结构的句法语义性质和离合词、与格结构的关系不大,而和双及物构式联系紧密。这两种结构因不同的交际诉求,而对同一事件采取了不同的概念化方式,“领格表受事”突显了双及物事件中的对象,造就了认知上的参照体结构和语法上的领属结构。领属结构有能力表达非领属义,从一般“领属结构”开始到“领格表受事”,在认知和语法上具有一致性,在语义上是连续性的包含关系,其中的“的”同样具有“提高指别度”的功能。


完权副研究员做演讲

    《中国语文》编辑部唐正大副研究员的演讲题目是《社会性直指与关中方言第三人称指称形式》。他的报告是在社会性直指理论框架下对关中方言的三种第三人称指称形式进行描写,即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合音形式“兀个”,和由“人家”语法化来的“伢”。这三个指称形式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说话者为参照中心的社会性直指参项方面,具体地,即“称义资格等级”(hierarchy of entitlement to justification)。“伢”处在最高等级,“他"处在该等级最低端。因此可能会造成一些与所处等级不符的不适切的用例。他在报告中同时指出了指示词兼表第三人称,并在社会性直指方面呈现出对立的情况在阿尔泰诸语言中相当常见。随后,他还注意到关中方言“你”具有社会直指性意义的几个否定词。关中方言的社会性直指是显赫范畴,实际上,关中方言的普通直指也相当发达。  


唐正大副研究员做演讲

    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杨永龙研究员作了题为《先秦汉语强调主语和宾语的焦点标记》的报告,他从现代汉语强调定语和主语的副词“才”说起,指出先秦汉语的“实”、“寔”、“则”、“是”具有焦点标记的功能,可以用在主语之后,强调前面的主语;同时“实”、“是”也可以强调前置的宾语。以往谈到的用“是”、“之”、“焉”复指的宾语前置句式,正是对宾语的强调。这些前指的焦点标记有副词和指示代词两个来源,是周代以后产生的。此前的甲骨文中,有焦点标记“叀”(用于肯定句)和“隹(唯)”(用于否定句),不是前指而是后指。“叀”和“隹(唯)”既可以强调主语也可以强调宾语,强调主语时是“叀/勿隹SVO”,强调宾语时是“S叀/勿隹OV”,不需强调时则是“SVO”和“S勿VO”。因此,商代汉语的“S叀/勿隹OV”、和周秦汉语的“(唯)O实/是V”之类的宾语前置,其实都是强调宾语的语用操作,而不是语序类型上的SOV。


杨永龙研究员做演讲

    演讲结束后,刘晖春书记、刘丹青所长及与会学者就上述内容与演讲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刘丹青所长就这次高研演讲作了总结,他认为这次演讲展示了语言所的科研实力,从中可以看到语言所学术研究的共同趋势和新的方向,是旨在打破学科界限,沟通各学科领域,进行更为广泛的跨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这样有利于开阔学术研究的视野,拓宽研究道路,推动语言所的学术研究朝着更深、更宽的方向发展。 


刘晖春书记(右)、刘丹青所长(左)